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合理施氮是作物高产的保障 | 第10页 |
1.1.2 不合理施氮带来严重的氮素环境排放 | 第10-11页 |
1.1.3 科学施氮是降低氮素环境排放的需求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农田氮素排放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农田氮素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2.2 冬小麦-夏玉米田间施氮量试验 | 第16-19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2.2 试验方案 | 第16-18页 |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8页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8-19页 |
2.3 农户信息调研 | 第19页 |
2.3.1 调研地点和内容 | 第19页 |
2.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9页 |
2.4 农户田间信息跟踪 | 第19-20页 |
2.5 村域GIS图的绘制 | 第20页 |
2.6 村域GIS数据库的建立 | 第20页 |
2.7 农田氮素排放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4页 |
3.1 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去向的影响 | 第22-27页 |
3.1.1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氮养分效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淋洗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3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第24-27页 |
3.1.4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 第27页 |
3.2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特征 | 第27-32页 |
3.2.1 村域农田土壤硝态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3.2.2 村域冬小麦夏玉米氮肥施用现状 | 第28-29页 |
3.2.3 村域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2.4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特征 | 第30-32页 |
3.3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3.3.1 土壤硝态氮含量对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施氮量对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灌水次数对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4 播期及打药次数对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5 土壤质地对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 | 第39页 |
3.4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削减途径与潜力 | 第39-44页 |
3.4.1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总强度 | 第39-40页 |
3.4.2 村域作物高产的优化管理措施及其减排潜力 | 第40-41页 |
3.4.3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的削减途径与潜力 | 第41-44页 |
4 讨论 | 第44-48页 |
4.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土壤氮素平衡 | 第44页 |
4.2 村域农田的氮素排放 | 第44-45页 |
4.3 农田氮素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4.4 降低农田氮素排放的途径及潜力 | 第46-4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