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1 国家政策的倾向 | 第10页 |
1.2.2 江南水乡乡村景观问题突出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述 | 第13-19页 |
2.1 乡村 | 第13-14页 |
2.1.1 乡村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乡村的特点 | 第13-14页 |
2.2 乡村景观 | 第14-15页 |
2.2.1 乡村景观的定义 | 第14-15页 |
2.2.2 乡村景观的特点 | 第15页 |
2.3 乡村景观的构成 | 第15-17页 |
2.3.1 乡村景观构成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2.3.2 乡村景观构成的分类方法 | 第15-16页 |
2.3.3 乡村景观构成的分类原则 | 第16-17页 |
2.3.4 乡村景观构成的具体内容 | 第17页 |
2.4 江南水乡 | 第17页 |
2.4.1 江南水乡的范围界定 | 第17页 |
2.4.2 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 第17页 |
2.5 景观体系特征 | 第17-19页 |
2.5.1 景观体系特征概念 | 第17-18页 |
2.5.2 景观体系特征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发展概述 | 第19-35页 |
3.1 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发展 | 第19页 |
3.2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发展 | 第19-20页 |
3.2.1 始于乡村地理学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 第19页 |
3.2.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 第19-20页 |
3.2.3 当前综合多元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 第20页 |
3.3 江南水乡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3.3.1 生态景观 | 第20页 |
3.3.2 农业景观 | 第20页 |
3.3.3 聚落景观 | 第20页 |
3.3.4 人文景观 | 第20-21页 |
3.4 江南水乡乡村景观的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3.4.1 生态景观 | 第21页 |
3.4.2 农业景观 | 第21页 |
3.4.3 聚落景观 | 第21-22页 |
3.4.4 人文景观 | 第22页 |
3.5 江南水乡景观体系特征的具体内容 | 第22-23页 |
3.5.1 基质—斑块—廊道分化明显,具有较高的均匀性 | 第22-23页 |
3.5.2 江南水乡斑块类型单一,碎化程度较高 | 第23页 |
3.5.3 以“水”为核心的区域发展 | 第23页 |
3.6 江南水乡景观体系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6.1 复杂性 | 第23页 |
3.6.2 不协调性 | 第23页 |
3.6.3 高敏感性 | 第23-24页 |
3.6.4 独特性 | 第24页 |
3.6.5 格局性 | 第24页 |
3.6.6 可塑性 | 第24页 |
3.7 江南水乡乡村景观的规划目标 | 第24-25页 |
3.7.1 形成水路纵横,错落有致的水网格局 | 第24页 |
3.7.2 形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田、聚落景观 | 第24-25页 |
3.7.3 打造良好的、可持续的乡村生态景观格局 | 第25页 |
3.7.4 以“水”为核,重塑特色江南水乡乡村文化 | 第25页 |
3.8 相关的乡村景观规划理论探讨 | 第25-29页 |
3.8.1 基于“弹性理论”的应用探讨 | 第25-26页 |
3.8.2 基于“景观格局优化理论”的应用探讨 | 第26-27页 |
3.8.3 基于“肌理维育”视角的应用探讨 | 第27-29页 |
3.9 江南水乡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第29-35页 |
3.9.1 形成水系核心景观意识优化水乡生态网络格局 | 第29-31页 |
3.9.2 打造特色水产农业景观推动农业景观多样建设 | 第31-32页 |
3.9.3 重视水系景观价值评估创新现代聚落景观模式 | 第32-33页 |
3.9.4 延续江南水乡文化符号打造水乡特色人文景观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35-49页 |
4.1 荷兰兰斯塔德乡村地区景观规划 | 第35-39页 |
4.1.1 项目概述 | 第35-36页 |
4.1.2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第36-38页 |
4.1.3 案例分析 | 第38-39页 |
4.2 荷兰羊角村景观规划 | 第39-42页 |
4.2.1 项目概述 | 第39-40页 |
4.2.2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第40-41页 |
4.2.3 案例分析 | 第41-42页 |
4.3 日本水上町乡村景观规划 | 第42-44页 |
4.3.1 项目概述 | 第42页 |
4.3.2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第42-44页 |
4.3.3 案例分析 | 第44页 |
4.4 江苏省扬州市野田村景观规划 | 第44-46页 |
4.4.1 项目概述 | 第44页 |
4.4.2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第44-45页 |
4.4.3 案例分析 | 第45-46页 |
4.5 江苏省苏州市树山村景观规划 | 第46-49页 |
4.5.1 项目概述 | 第46页 |
4.5.2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第46-48页 |
4.5.3 案例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第49-64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49-50页 |
5.2 区位分析 | 第50页 |
5.2.1 气候 | 第50页 |
5.2.2 温度 | 第50页 |
5.2.3 风向 | 第50页 |
5.2.4 降水量 | 第50页 |
5.2.5 无霜期 | 第50页 |
5.3 项目概况 | 第50-53页 |
5.3.1 交通条件 | 第50-51页 |
5.3.2 基本用地情况 | 第51页 |
5.3.3 现有建筑条件 | 第51-52页 |
5.3.4 公共事业发展 | 第52页 |
5.3.5 人文资源 | 第52-53页 |
5.3.6 现有景观优势 | 第53页 |
5.3.7 现有景观问题 | 第53页 |
5.4 河横村水系生态分析 | 第53-58页 |
5.4.1 基本水情 | 第53-54页 |
5.4.2 水系生态敏感性 | 第54页 |
5.4.3 其他类型用地对水系生态的作用影响 | 第54-57页 |
5.4.4 分析小结 | 第57页 |
5.4.5 河横村水系景观价值评估 | 第57-58页 |
5.5 设计理念 | 第58页 |
5.6 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5.6.1 生态保护原则 | 第58页 |
5.6.2 以人文本原则 | 第58页 |
5.6.3 景观整体优化原则 | 第58-59页 |
5.7 总体规划 | 第59-64页 |
5.7.1 设计主题 | 第59页 |
5.7.2 总体空间布局 | 第59-60页 |
5.7.3 “五片区”的功能规划 | 第60-61页 |
5.7.4 专项规划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A 河横村乡村景观规划总平面图 | 第69-70页 |
附录B 河横村民居建筑提升图 | 第70-71页 |
附录C 设计展板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