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3页 |
1.1 诱导期低血压的机制和预防措施 | 第11-13页 |
1.1.1 诱导期低血压的机制 | 第11页 |
1.1.2 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防治措施 | 第11-13页 |
1.2 常用的容量监测指标 | 第13-16页 |
1.2.1 有创监测指标 | 第13-14页 |
1.2.2 微创监测指标 | 第14-15页 |
1.2.3 无创监测指标 | 第15-16页 |
1.3 常用的超声容量监测指标 | 第16-23页 |
1.3.1 超声心动图容量监测指标 | 第17-20页 |
1.3.2 外周血管超声监测指标 | 第20-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50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2.2.1 纳入患者 | 第23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2.2.4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2.2.5 脱落标准 | 第24页 |
2.2.6 受试者中止研究标准 | 第24页 |
2.3 主要药品、耗材及仪器 | 第24-25页 |
2.3.1 主要药品 | 第24-25页 |
2.3.2 耗材及仪器 | 第2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4.1 试验分组 | 第25页 |
2.4.2 试验实施方法 | 第25-26页 |
2.4.3 超声测量方法 | 第26-27页 |
2.4.4 指标选择及数据收集 | 第27页 |
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2.6 结果 | 第28-50页 |
2.6.1 一般资料 | 第28-29页 |
2.6.2 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率的比较 | 第29-30页 |
2.6.3 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比较 | 第30-33页 |
2.6.4 患者不同时点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的比较 | 第33-35页 |
2.6.5 患者不同时点每搏量(SV)的比较 | 第35-37页 |
2.6.6 患者不同时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比较 | 第37页 |
2.6.7 患者不同时点颈总动脉直径(D_(CA))和升主动脉直径(DAO)的比较 | 第37-39页 |
2.6.8 患者不同时点Peak_(mean)-CA和Peak_(mean)-AO的比较 | 第39-41页 |
2.6.9 患者不同时点△Peak-CA和△Peak-AO的比较 | 第41-43页 |
2.6.10 患者不同时点FTc-CA和FTc-AO的比较 | 第43-45页 |
2.6.11 颈总动脉与升主动脉的血流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第45-48页 |
2.6.12 T_1时各超声指标预测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的ROC曲线 | 第48-5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论 | 第50-55页 |
3.1 讨论 | 第50-54页 |
3.2 结论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