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1页 |
1 炮制历史研究 | 第14-15页 |
1.1 炮制方法研究 | 第14页 |
1.2 炮制作用研究 | 第14-15页 |
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6页 |
2.1 蛋白质和酶类 | 第15页 |
2.2 核苷酸类 | 第15页 |
2.3 氨基酸 | 第15-16页 |
2.4 脂类 | 第16页 |
2.5 其他化合物 | 第16页 |
3 药理作用研究 | 第16-18页 |
3.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16-17页 |
3.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第17页 |
3.3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17页 |
3.4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第17-18页 |
3.5 抗肿瘤的作用 | 第18页 |
4 现代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4.1 炮制工艺原理研究 | 第18页 |
4.2 最佳炮制工艺探讨 | 第18-19页 |
5 质量研究 | 第19页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甘草炮制广地龙的工艺研究 | 第21-47页 |
1 原料及辅料 | 第21-22页 |
2 炮制工具及仪器 | 第22页 |
3 试药 | 第22页 |
4 样品指标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27页 |
4.1 次黄嘌呤和肌苷含量的测定 | 第22-27页 |
4.2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5 甘草用量单因素考察 | 第27-30页 |
5.1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5.2 样品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28-29页 |
5.3 讨论 | 第29-30页 |
6 煎煮时间单因素考察 | 第30-32页 |
6.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0页 |
6.2 样品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30-32页 |
6.3 讨论 | 第32页 |
7 料液比单因素考察 | 第32-35页 |
7.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7.2 样品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33-34页 |
7.3 讨论 | 第34-35页 |
8 浸泡时间单因素考察 | 第35-37页 |
8.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5页 |
8.2 样品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35-37页 |
8.3 讨论 | 第37页 |
9 干燥温度单因素考察 | 第37-40页 |
9.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9.2 样品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38-39页 |
9.3 讨论 | 第39-40页 |
10 正交试验 | 第40-47页 |
10.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40页 |
10.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10.3 单因素优化试验 | 第42-44页 |
10.4 验证试验 | 第44-45页 |
10.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甘草炮制广地龙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47-60页 |
1 甘草炮制广地龙炮制品性状、显微和薄层鉴别的研究 | 第47-53页 |
1.1 仪器、试药与样品 | 第47-48页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48-53页 |
1.3 小结 | 第53页 |
2 甘草炮制广地龙炮制品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研究 | 第53-55页 |
2.1 仪器、试药与样品 | 第53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53-55页 |
2.3 小结 | 第55页 |
3 广地龙炮制品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55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55-56页 |
3.3 小结 | 第56页 |
4 质量标准草案 | 第56-58页 |
5 起草说明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甘草炮制广地龙指纹图谱研究 | 第60-8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1.1 材料 | 第60-61页 |
1.2 试剂 | 第61页 |
1.3 仪器 | 第61页 |
1.4 数据处理软件 | 第6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1-75页 |
2.1 供试品制备 | 第61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1页 |
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1-71页 |
2.4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71页 |
2.5 方法学考察 | 第71-72页 |
2.6 样品指纹图谱测定及色谱峰指认 | 第72-7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3.1 指纹图谱分析 | 第75-78页 |
3.2 相似度评价 | 第78-79页 |
4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