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论文

血清转氨酶参考物质互通性和检测方法性能评价研究液相色谱质谱检测转氨酶活性的可行性研究

第一部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物质互通性和检测方法性能评价研究第9-98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3-17页
    2. 材料、仪器和试剂第17-25页
        2.1. 材料第17-22页
            2.1.1. ALT和AST单人血清的收集原则第17页
            2.1.2. ALT和AST单人血清样本的收集和处理第17-19页
            2.1.3. 各待评价制备物第19-22页
        2.2. 仪器第22-23页
            2.2.1. IFCC参考测量程序的仪器/设备第22页
            2.2.2. 常规系统所用的仪器/设备第22-23页
        2.3. 试剂第23-25页
    3. 实验方法第25-28页
        3.1. IFCC参考测量程序第25-26页
            3.1.1. 基本原理第25页
            3.1.2. IFCC参考测量程序的精密度及正确度验证第25页
            3.1.3. 参加RELA-IFCC活动和酶学参考测量能力验证计划第25-26页
            3.1.4. 互通性及比对实验检测方案第26页
        3.2. 常规方法第26-28页
            3.2.1. 不添加磷酸吡哆醛检测组第26页
            3.2.2. 添加磷酸吡哆醛检测组第26-27页
            3.2.3. 精密度考察第27页
            3.2.4. 互通性及比对实验检测方案第27-28页
    4. 统计分析第28-30页
        4.1. 各制备物在常规系统上互通性评价第28页
        4.2. 13种常规方法偏倚评价第28-30页
    5. 实验结果第30-93页
        5.1. 精密度考察结果第30-32页
            5.1.1. IFCC参考方法精密度评价第30页
            5.1.2. 常规方法精密度评价第30-32页
        5.2. IFCC参考测量程序正确度评价第32页
        5.3. 13种常规方法的室内质控结果第32-34页
        5.4. 制备物的互通性评价第34-74页
            5.4.1. 13种常规方法的离群值和回归参数第34-37页
            5.4.2. 国内室间质评材料的互通性及互通性相关偏倚第37-38页
            5.4.3. RELA-IFCC材料的互通性及互通性相关偏倚第38页
            5.4.4. 商品化校准品和质控品的互通性及互通性相关偏倚第38页
            5.4.5. 定制混合人血清的互通性及互通性相关偏倚第38-39页
            5.4.6. 动物血清的互通性及互通性相关偏倚第39页
            5.4.7. 四种自制材料的互通性及互通性相关偏倚第39-74页
        5.5. 常规检测系统的偏倚评价第74-90页
            5.5.1. 13种常规方法的离群值和回归参数第74-76页
            5.5.2. 添加磷酸吡哆醛常规检测方法基于单人血清样本的偏倚评价第76页
            5.5.3. 不添加磷酸吡哆醛常规检测方法基于单人血清样本的偏倚评价第76-90页
        5.6. 参加RELA-IFCC活动和酶学参考测量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第90-93页
    6. 讨论第93-97页
    7. 实验结论第97-98页
第二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可行性研究第98-147页
    中文摘要第98-100页
    Abstract第100-102页
    1. 引言第102-105页
    2. 材料、仪器和试剂第105-107页
        2.1. 化学试剂第105页
        2.2. 仪器和设备第105-106页
        2.3. 血清样本第106-107页
    3. 实验方法第107-116页
        3.1. Glu系列标准溶液和Glu两种内标溶液的制备第107-108页
            3.1.1. 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原则第107页
            3.1.2. Glu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第107-108页
            3.1.3. Glu内标溶液储备液和工作液的配制第108页
        3.2. 转氨酶反应底物溶液的配制第108页
        3.3. 其他干扰氨基酸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第108页
        3.4. 液质联用中质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第108-109页
        3.5. 液质联用中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第109-110页
            3.5.1. 色谱柱的选择第109-110页
            3.5.2. 流速、柱温的选择和优化第110页
            3.5.3. 流动相和改性剂的选择和优化第110页
            3.5.4. 单泵输送和双泵输送流动相的稳定性考察第110页
        3.6. 馏分收集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第110-112页
            3.6.1. 流动相和改性剂的选择和优化第112页
            3.6.2. 进样量的选择和优化第112页
        3.7. Glu两种内标馏分收集和液质检测差异探讨第112-113页
        3.8. 血清样本前处理的选择和优化第113页
            3.8.1. 沉淀蛋白及抽提剂的选择和优化第113页
            3.8.2. 抽提震荡时间的选择和优化第113页
        3.9. 方法性能评价第113-116页
            3.9.1. 标准曲线线性、检测限和定量限第113-114页
            3.9.2. 正确度评价第114页
            3.9.3. 精密度评价第114-115页
            3.9.4. 加样回收评价第115页
            3.9.5. 血清Glu的37℃监测时间内稳定性评价第115-116页
    4. 实验结果第116-143页
        4.1. 液质联用中质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第116-119页
            4.1.1. 离子源的选择第116页
            4.1.2. 检测模式的选择第116页
            4.1.3. Glu和各干扰物母离子、优势碎片离子和MRM模式化合物参数的选择和优化第116-117页
            4.1.4. 源气参数的选择和优化第117页
            4.1.5. 驻留时间和积分参数的选择和优化第117-119页
        4.2. 液质联用中液相色谱条件选择和优化第119-126页
            4.2.1. 色谱柱的选择第119页
            4.2.2. 流速、柱温的选择和优化第119-122页
            4.2.3. 流动相和改性剂的选择和优化第122-125页
            4.2.4. 单泵输送和双泵输送流动相的稳定性考察第125-126页
        4.3. 馏分收集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第126-130页
            4.3.1. 流动相和改性剂的选择和优化第127-128页
            4.3.2. 进样量的选择和优化第128-129页
            4.3.3. 最佳馏分收集方案的优化和选择第129-130页
        4.4. Glu两种内标馏分收集和液质检测差异探讨第130-131页
        4.5. 血清样本前处理的选择和优化第131-135页
            4.5.1. 沉淀蛋白及抽提试剂的选择和优化第131页
            4.5.2. 抽提震荡时间的选择和优化第131-135页
        4.6. 转氨酶底物溶液与血清的混合体系中Glu液质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35-136页
        4.7. 方法性能评价第136-143页
            4.7.1 标准曲线线性评价第136-137页
            4.7.2.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137页
            4.7.3. 正确度评价第137-138页
            4.7.4. 精密度评价第138-140页
            4.7.5. 加样回收评价第140-142页
            4.7.6. 血清Glu的37℃监测时间内稳定性评价第142-143页
    5. 讨论第143-146页
    6. 实验结论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2页
论文综述1第152-161页
    参考文献第156-161页
论文综述2第161-170页
    参考文献第166-170页
缩略词表第170-174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住院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的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心力衰竭患者缓和医疗照护的实践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