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2 隐逸文化与士人园林概述 | 第14-18页 |
2.1 隐逸文化与唐宋士人园林的定义与界定 | 第14-17页 |
2.1.1 隐逸与隐逸文化 | 第14-15页 |
2.1.2 隐逸文化“中隐”的界定 | 第15页 |
2.1.3 士人园林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4 中唐至两宋士人园林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 隐逸文化与士人园林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1 士人园林是隐逸文化的结晶 | 第17页 |
2.2.2 隐逸文化是士人园林的基础 | 第17-18页 |
3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意境的表现 | 第18-26页 |
3.1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意境的独特性 | 第18-22页 |
3.1.1 超然的意境心态 | 第20-21页 |
3.1.2 平淡的意境理想 | 第21-22页 |
3.1.3 适意的意境追求 | 第22页 |
3.2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意境的表现 | 第22-26页 |
3.2.1 自然简朴的崇尚 | 第22-23页 |
3.2.2 个性精神的张扬 | 第23-24页 |
3.2.3 深远意境的呈现 | 第24-26页 |
4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造园要素的应用 | 第26-38页 |
4.1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地形的应用 | 第26-30页 |
4.1.1 因地制宜 | 第26-28页 |
4.1.2 壶中天地 | 第28-30页 |
4.2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山水的应用 | 第30-33页 |
4.2.1 堆山叠石 | 第30-31页 |
4.2.2 理水造池 | 第31-33页 |
4.3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建筑景观的表现 | 第33-36页 |
4.4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植物的表现 | 第36-38页 |
5 隐逸文化在唐宋士人园林中造景手法的应用 | 第38-45页 |
5.1 借景手法的表现 | 第38-41页 |
5.1.1 借景无由,触景俱是 | 第38-40页 |
5.1.2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第40-41页 |
5.2 障景手法的表现 | 第41-43页 |
5.2.1 障丑显美 | 第41-42页 |
5.2.2 藏露互补 | 第42-43页 |
5.3 漏景手法的表现 | 第43-45页 |
6 隐逸文化唐宋士人园林对现代园林构建的启示 | 第45-54页 |
6.1 现代园林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7页 |
6.1.1 现代园林文化功能的缺失 | 第46页 |
6.1.2 过分的看重利益 | 第46-47页 |
6.1.3 盲目的进行模仿 | 第47页 |
6.1.4 缺乏实用性 | 第47页 |
6.2 现代园林构建的对策分析及保护措施 | 第47-50页 |
6.2.1 先进设计手法和理念的运用 | 第47页 |
6.2.2 合理的突出植物风格 | 第47-48页 |
6.2.3 注重人性化设计 | 第48页 |
6.2.4 发挥园林特色 | 第48页 |
6.2.5 园林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 | 第48-49页 |
6.2.6 园林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 | 第49-50页 |
6.3 隐逸文化与唐宋士人园林对现代园林构建的启示 | 第50-54页 |
6.3.1 隐逸文化传递的特殊人文关怀 | 第50-51页 |
6.3.2 传统园林文化的回归 | 第51页 |
6.3.3 重视传统文化景观设计的同时择善而从 | 第51-52页 |
6.3.4 正确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景观 | 第52页 |
6.3.5 建设具有生态与文化综合效益的景观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