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鲁棒模型的生态空间网络稳定性研究--以株洲市茶陵县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生态空间网络的识别第11-12页
        1.2.2 生态空间网络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第12-13页
        1.2.3 生态空间网络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研究述评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第18-20页
        1.5.1 研究重点第18页
        1.5.2 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第20-26页
    2.1 理论基础第20-23页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0-21页
        2.1.2 景观图论第21-22页
        2.1.3 复杂网络理论第22-23页
    2.2 相关概念第23-24页
        2.2.1 生态空间网络第23页
        2.2.2 生态源地第23页
        2.2.3 鲁棒性(Robust)第23-24页
    2.3 技术方法第24-25页
        2.3.1 景观指数分析法第24页
        2.3.2 最小成本路径模型第24-25页
        2.3.3 鲁棒模型第25页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5-26页
        2.4.1 数据来源第25页
        2.4.2 数据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茶陵县生态空间网络稳定性评价第26-55页
    3.1 区域概况第26-28页
        3.1.1 自然地理概况第26-27页
        3.1.2 社会经济概况第27-28页
    3.2 粒度识别第28-32页
        3.2.1 景观分类第28页
        3.2.2 粒度选取第28-29页
        3.2.3 景观指数选取第29-30页
        3.2.4 最佳粒度分析第30-32页
    3.3 生态空间网络构建第32-44页
        3.3.1 生态源地识别第32-42页
        3.3.2 景观阻力面构建第42-43页
        3.3.3 生态廊道构建第43-44页
    3.4 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价第44-49页
        3.4.1 拓扑网络提取第45页
        3.4.2 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价模型构建第45-48页
        3.4.3 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价结果第48-49页
    3.5 稳定性评价第49-53页
        3.5.1 稳定性衡量指标第50-51页
        3.5.2 破坏情景模拟第51-52页
        3.5.3 不同破坏情景下网络稳定性分析第52-53页
    3.6 结论第53-55页
第四章 生态空间网络稳定性评价结果的规划应用第55-62页
    4.1 茶陵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简介第55页
        4.1.1 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成第55页
        4.1.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第55页
    4.2 重点保护区域筛选第55-58页
        4.2.1 节点分布特征第56-57页
        4.2.2 筛选策略制定第57页
        4.2.3 重点区域划分第57-58页
    4.3 区域差异化管理策略第58-62页
        4.3.1 禁止开发策略第58-60页
        4.3.2 限制开发策略第60-61页
        4.3.3 引导开发策略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2 讨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第71-82页
    附录1 Pajek网络节点和边的导入代码第71-74页
    附录2 网络节点中心计算结果第74-77页
    附录3 各节点对应的生态功能重要性等级第77-78页
    附录4 各节点对应的区域景观类型第78-80页
    附录5 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价结果第80-81页
    附录6 人类活动干扰范围内的节点分布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林龄梯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产量及养分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下一篇:土壤改良剂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