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谈情节动画中动物角色形象的构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0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8页
    第二节 依据及研究背景第8页
        1.2.1 选题的依据第8页
        1.2.2 研究背景情况第8页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8页
    第四节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第8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8-9页
    第六节 创新点及预期结果第9-10页
第二章 动物角色是动画艺术表现力的重要载体第10-20页
    第一节 数字技术为动画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第10-12页
        2.1.1 数字技术与传统二维技术的发展第10页
        2.1.2 数字三维技术的发展第10-11页
        2.1.3 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第11-12页
    第二节 动画作品中动物角色设计的原则第12-13页
        2.2.1 动物形象的新鲜感和猎奇性第12页
        2.2.2 生命形态的丰富性第12页
        2.2.3 亲和力的普适性第12页
        2.2.4 受众定位的目标性第12-13页
    第三节 动物角色形象的作用第13-20页
        2.3.1 创作者内心具象化的映射第13页
        2.3.2 提升了作品的美学意义第13-14页
        2.3.3 增加了选题的丰富性第14-15页
        2.3.4 引导受众第15页
        2.3.5 提升了作品叙事传达的更多的可能性第15-16页
        2.3.6 增加了叙事的趣味性第16-18页
        2.3.7 影片叙事细节的节奏控制器第18-20页
第三章 动物角色形象的艺术特征第20-23页
    第一节 动物角色形象的艺术特征第20-21页
        3.1.1 为故事创造了新的世界观第20页
        3.1.2 人类思维与动物角色形象的结合第20-21页
    第二节 动物角色形象构建的分类第21-23页
        3.2.1 以跨类整合实现的虚构形象第21页
        3.2.2 保持原型特征的角色形象第21-23页
第四章 动画中动物角色形象的设计要素第23-30页
    第一节 文化要素第23-24页
        4.1.1 价值观第23页
        4.1.2 审美特征第23页
        4.1.3 地域习俗第23-24页
    第二节 艺术风格要素第24页
    第三节 表演性要素第24-26页
        4.3.1 肢体语言的运用第25-26页
        4.3.2 心理表演的外化第26页
    第四节 社会性要素第26-30页
        4.4.1 信仰要素第26-27页
        4.4.2 行为要素第27-29页
        4.4.3 自然环境第29-30页
第五章 当前国内动画中动物角色形象塑造的剖析第30-34页
    第一节 动画动物角色形象构建是整体动画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第30-31页
        5.1.1 满足了剧情需要第30页
        5.1.2 符合文化价值的许可度第30页
        5.1.3 增加了艺术创作的延展性第30-31页
    第二节 当前中国动画动物角色形象塑造的不足第31-32页
        5.2.1 缺乏全年龄向的中国情节动画第31页
        5.2.2 动画动物角色形象的塑造比较单薄第31-32页
        5.2.3 从编剧的角度切入,加强对角色的设定第32页
    第三节 当前中国动画角色设计的思路第32-34页
        5.3.1 兼容不同文化并加强共性的整合第32-33页
        5.3.2 更加精细的分众化定位第33页
        5.3.3 结合剧情设定来丰满人物形象的设定,进一步突出角色的人性化和感染力第33-34页
结语第34-35页
致谢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1世纪以来印度电影中“东方主义”话语的塑造与消解
下一篇:电影配乐中戏剧性音乐的创作模式与数字化制作工具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