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Zn、Fe、Co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概述第12-16页
        1.1.1 ZnO材料概述第12-13页
        1.1.2 α-Fe_2O_3材料概述第13-14页
        1.1.3 Co_3O_4材料概述第14-15页
        1.1.4 NiO材料概述第15-16页
    1.2 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第16-18页
        1.2.1 水热法-溶剂热法第16-17页
        1.2.2 化学共沉淀法第17页
        1.2.3 溶胶-凝胶法第17页
        1.2.4 模板法第17-18页
    1.3 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第18-20页
        1.3.1 催化领域第18-19页
        1.3.2 气敏领域第19页
        1.3.3 磁学领域第19页
        1.3.4 电化学领域第19-20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所用药品、仪器和测试方法第22-24页
    2.1 实验药品第22页
    2.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3 表征方法第23-24页
第三章 金属有机骨架(MOFs)驱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及性能研究第24-42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实验部分第24-27页
        3.2.1 多面体ZnO的制备第24-25页
        3.2.2 多面体Co_3O_4的制备第25页
        3.2.3 ZnO/Co_3O_4复合物的制备第25页
        3.2.4 Co_3O_4/NiO复合物的制备第25-26页
        3.2.5 气敏性能表征第26页
        3.2.6 CO催化氧化性能表征第26页
        3.2.7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6-27页
        3.2.8 光催化性能表征第2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7-41页
        3.3.1 样品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第28-32页
        3.3.2 ZnO的气敏性能分析第32-33页
        3.3.3 Co_3O_4的CO催化氧化性能分析第33-35页
        3.3.4 ZnO/Co_3O_4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5-37页
        3.3.5 ZnO/Co_3O_4的光催化性能分析第37-39页
        3.3.6 Co_3O_4/NiO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不同形貌a-Fe_2O_3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42-54页
    4.1 引言第42-43页
    4.2 实验部分第43-44页
        4.2.1 不同形貌的α-Fe_2O_3纳米材料的合成第43页
        4.2.2 CO催化氧化性能的测试第43-44页
        4.2.3 工作电极的制备以及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4.3.1 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及其衍变机理第44-48页
        4.3.2 样品的晶相和成分分析第48-49页
        4.3.3 样品的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第49-51页
        4.3.4 样品的CO催化氧化性能分析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不同形貌α-Fe_2O_3与rGO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54-68页
    5.1 引言第54-55页
    5.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5.2.1 不同形貌α-Fe_2O_3的制备第55页
        5.2.2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55-56页
        5.2.3 不同形貌α-Fe_2O_3与rGO复合物的制备第56页
        5.2.4 工作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6-57页
        5.2.5 光催化性能分析第5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7-67页
        5.3.1 α-Fe_2O_3/rGO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第57-58页
        5.3.2 α-Fe_2O_3/rGO复合物的形貌和晶相组成分析第58-62页
        5.3.3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2-65页
        5.3.4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分析和机理研究第65-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86页
致谢第86-88页
附录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晶和高熵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多组元改性铜基电接触复合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