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晋南民居建筑的概述 | 第15-20页 |
2.1 晋南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 | 第15-16页 |
2.1.1 地域环境 | 第15-16页 |
2.1.2 社会环境 | 第16页 |
2.1.3 人文环境 | 第16页 |
2.2 晋南民居建筑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1 负向式合院建筑 | 第16-17页 |
2.2.2 正向式合院建筑 | 第17-18页 |
2.3 晋南民居建筑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8-20页 |
2.3.1 研究价值 | 第18页 |
2.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3章 晋南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艺术表征 | 第20-26页 |
3.1 晋南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崇信之美 | 第20-21页 |
3.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 第20页 |
3.1.2 恪守礼制的等级观念 | 第20-21页 |
3.1.3 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念 | 第21页 |
3.2 晋南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结构之美 | 第21-23页 |
3.2.1 单坡式外部结构 | 第21-22页 |
3.2.2 拱券式内部结构 | 第22-23页 |
3.3 晋南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装饰之美 | 第23-26页 |
3.3.1 对称连续的装饰形式 | 第23页 |
3.3.2 象征隐喻的装饰手法 | 第23-25页 |
3.3.3 质朴淡雅的装饰色彩 | 第25-26页 |
第4章 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在主题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 第26-31页 |
4.1 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在主题酒店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4.1.1 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 第26页 |
4.1.2 特色文化符号的选择 | 第26页 |
4.1.3 传统与时尚关系的把握 | 第26-27页 |
4.1.4 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 第27页 |
4.2 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在主题酒店空间中的表现手法 | 第27-31页 |
4.2.1 简化重构 | 第27-28页 |
4.2.2 直接应用 | 第28-29页 |
4.2.3 夸张对比 | 第29-30页 |
4.2.4 位置转换 | 第30页 |
4.2.5 精神借鉴 | 第30-31页 |
第5章 “忆·窑”晋南民居主题酒店环境设计 | 第31-44页 |
5.1 设计概述 | 第31-33页 |
5.1.1 基地现状 | 第31-32页 |
5.1.2 设计理念 | 第32-33页 |
5.2 建筑室外环境设计 | 第33-36页 |
5.2.1 建筑外观设计 | 第33-35页 |
5.2.2 建筑景观设计 | 第35-36页 |
5.3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 第36-44页 |
5.3.1 功能分区 | 第37-38页 |
5.3.2 平面布局 | 第38-39页 |
5.3.3 室内主要空间设计 | 第39-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图片索引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