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锂-空气电池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 第12-15页 |
1.2.1 水系电解液体系锂-空气电池 | 第13-14页 |
1.2.2 有机电解液体系锂-空气电池 | 第14页 |
1.2.3 水系-有机混合电解液体系锂-空气电池 | 第14-15页 |
1.2.4 全固态电解质体系锂-空气电池 | 第15页 |
1.3 锂-空气燃料电池阴极反应原理及阴极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锂-空气燃料电池阴极反应原理 | 第15-16页 |
1.3.2 低Pt含量的贵金属结构 | 第16页 |
1.3.3 过渡金属基无机纳米颗粒 | 第16-17页 |
1.3.4 金属-氮-碳催化剂 | 第17-18页 |
1.3.5 无金属催化剂 | 第18页 |
1.4 金属-有机骨架及其衍生物概述 | 第18-21页 |
1.4.1 MOFs简介 | 第18-19页 |
1.4.2 MOFs的合成方法 | 第19-20页 |
1.4.3 MOFs及其衍生物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1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 第22-24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2.1 MOF-5及其N-掺杂衍生物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Co/ZIF-8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Fe/IRMOF-3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 第24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24-25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24页 |
2.3.2 拉曼光谱 | 第24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4-25页 |
2.3.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8页 |
2.4.1 制备工作电极 | 第25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8页 |
第三章 MOF-5衍生的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 第28-46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3页 |
3.3.1 N/CMOF-5系列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29-32页 |
3.3.2 N/CMOF-5系列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Co/ZIF-8双金属MOFs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 第46-66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2页 |
4.3.1 Co/ZIF-8系列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47-51页 |
4.3.2 Co/ZIF-8系列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6页 |
第五章 Fe/IRMOF-3双金属MOFs衍生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 | 第66-82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页 |
5.3 结果与结论 | 第67-80页 |
5.3.1 Fe/IRMOF-3系列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67-70页 |
5.3.2 Fe/IRMOF-3系列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0-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