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际安徽女作家的文化选择(1890-1920)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3页 |
1 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2 选题的缘起以及方法 | 第10-11页 |
3 内容结构 | 第11-12页 |
4 研究的资料 | 第12页 |
5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1章 易代之际价值系统的危机 | 第13-27页 |
1.1 易代之际的社会风貌 | 第13-16页 |
1.1.1 政治文化状况 | 第13-15页 |
1.1.2 日常生活情景 | 第15-16页 |
1.2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 | 第16-21页 |
1.2.1 个体具有自身价值 | 第16-18页 |
1.2.2 价值缺失下的“道德失衡” | 第18-21页 |
1.3 社会伦理和性别观念的建构 | 第21-27页 |
1.3.1 冲破传统,清除障碍 | 第21-22页 |
1.3.2 道德伦理的相对性与永恒性 | 第22-23页 |
1.3.3 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 | 第23-27页 |
第2章 安徽女作家的文化选择 | 第27-42页 |
2.1 近代转型时期的安徽女作家 | 第27-31页 |
2.1.1 地方与家族文化的熏陶 | 第27-29页 |
2.1.2 女性境遇的改变 | 第29-31页 |
2.2 女作家的时代印记和文化传承 | 第31-36页 |
2.2.1 母亲和女国民 | 第31-33页 |
2.2.2 从闺阁才女到现代女作家 | 第33-36页 |
2.3 女作家的超越意识和差异人生 | 第36-42页 |
2.3.1 革命女战士和政界女性 | 第36-38页 |
2.3.2 自我价值的寻求与选择 | 第38-42页 |
第3章 吕碧城的新女性观 | 第42-52页 |
3.1 转型期的社会文化伦理问题 | 第42-44页 |
3.1.1 国家危机与女性问题的提出 | 第42-43页 |
3.1.2 吕碧城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 第43-44页 |
3.2 女学教育观念 | 第44-47页 |
3.2.1 完全之国民 | 第44-46页 |
3.2.2 完整之个人 | 第46-47页 |
3.3 新女性观念的建构 | 第47-52页 |
3.3.1 女性人格与经济的独立 | 第47-48页 |
3.3.2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3.3.3 女性转型面临的问题 | 第49-52页 |
第4章 苏雪林的时代记忆与自我言说 | 第52-64页 |
4.1 自传体书写中的时代记忆 | 第52-55页 |
4.1.1 国家话语对苏雪林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2 “五四”新文化对苏雪林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自我发现过程中的复杂心态 | 第55-59页 |
4.2.1 个人与家庭关系的思考 | 第55-57页 |
4.2.2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 第57-59页 |
4.3 婚恋观念的转化与传播 | 第59-64页 |
4.3.1 “恋爱自由”带来的问题 | 第59-61页 |
4.3.2 苏雪林的婚姻观念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