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符号对照表A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病原菌 | 第12-18页 |
1.2.1 病原菌的危害 | 第12页 |
1.2.2 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的技术 | 第12-18页 |
1.2.3 分离多种病原菌的技术 | 第18页 |
1.3 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物 | 第18-25页 |
1.3.1 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物的性质 | 第18页 |
1.3.2 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18-23页 |
1.3.3 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23-25页 |
1.4 工作出发点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金属配位层层自组装不同磁性梯度的光-磁多功能纳米颗粒 | 第27-39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27-28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3.1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2.3.2 MPS纳米球的制备 | 第28页 |
2.3.3 γ-Fe_2O_3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4 不同磁性梯度的光-磁多功能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5 W/S-FMNPs组装过程中正硅酸乙酯TEOS量的优化 | 第30页 |
2.3.6 单个W/S-FMNP中组装的QDs和γ-Fe_2O_3个数测定 | 第30-31页 |
2.3.7 W/S-FMNPs混合后的磁分离效率 | 第31页 |
2.3.8 W/S-FMNPs稳定性实验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2.4.1 MPS纳米球的表征 | 第31-32页 |
2.4.2 γ-Fe_2O_3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2-33页 |
2.4.3 W/S-FMNPs纳米复合物组装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物的表征 | 第33-34页 |
2.4.4 W/S-FMNPs组装过程中TEOS量的优化 | 第34-35页 |
2.4.5 单个W/S-FMNP内部QDs和γ-Fe_2O_3纳米颗粒组装个数的测定 | 第35页 |
2.4.6 W/S-FMNPs性能的表征 | 第35-37页 |
2.4.7 W/S-FMNPs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2.5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光-磁多功能纳米探针分离和检测多种病原菌 | 第39-6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39-40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0-47页 |
3.3.1 仪器与试剂 | 第40-42页 |
3.3.2 探针制备 | 第42-43页 |
3.3.3 细菌培养 | 第43页 |
3.3.4 探针对靶标菌的特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5 探针与靶标菌结合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3.3.6 探针对靶标菌的定量检测 | 第45页 |
3.3.7 空白样本回收率的测定 | 第45-46页 |
3.3.8 真实样本分析 | 第46页 |
3.3.9 药敏实验分析 | 第46-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3.4.1 探针的表征 | 第47-49页 |
3.4.2 探针的特异性表征 | 第49-54页 |
3.4.3 探针检测靶标菌的条件优化 | 第54页 |
3.4.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4-55页 |
3.4.5 方法准确性验证 | 第55-56页 |
3.4.6 真实样本中近同时检测S.typ和E.coli | 第56-57页 |
3.4.7 对从尿液样本中分离的靶标菌的药敏实验分析 | 第57-60页 |
3.5 结论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总结 | 第61页 |
4.1.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1页 |
4.1.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1页 |
4.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