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多中心协作配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生鲜农产品配送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22-34页 |
2.1 生鲜农产品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2.1.1 生鲜农产品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 生鲜农产品城市配送网络结构 | 第24-26页 |
2.3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网络的界定 | 第26-27页 |
2.4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网络优化的特征 | 第27-29页 |
2.4.1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网络的决策因素 | 第27-28页 |
2.4.2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网络的优化原则 | 第28-29页 |
2.5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收益分配模型 | 第29-32页 |
2.5.1 合作博弈简介 | 第29-30页 |
2.5.2 收益分配模型 | 第30-32页 |
2.6 收益分配方案计算 | 第32-33页 |
2.7 物流服务提供商 | 第3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指派优化模型研究 | 第34-48页 |
3.1 概述 | 第34-36页 |
3.2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指派模型建立 | 第36-39页 |
3.2.1 车辆指派模型建模思路 | 第36-37页 |
3.2.2 假设、约束条件及参数设置 | 第37-38页 |
3.2.3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指派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3.3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指派模型求解 | 第39-44页 |
3.3.1 混合算法 | 第39-41页 |
3.3.2 混合算法介绍 | 第41-42页 |
3.3.3 算法具体步骤 | 第42-44页 |
3.4 算例分析及检验 | 第44-47页 |
3.4.1 算例数据 | 第44-45页 |
3.4.2 算法检验 | 第45-46页 |
3.4.3 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研究 | 第48-62页 |
4.1 概述 | 第48-49页 |
4.2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 第49-52页 |
4.2.1 变量定义 | 第49-50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4.3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求解 | 第52-57页 |
4.3.1 客户点聚类 | 第52页 |
4.3.2 改进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 | 第52-54页 |
4.3.3 改进遗传—粒子群算法步骤 | 第54-55页 |
4.3.4 算法检验 | 第55-57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7-61页 |
4.4.1 算例数据 | 第57-59页 |
4.4.2 计算结果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联盟稳定性优化研究 | 第62-74页 |
5.1 概述 | 第62-63页 |
5.2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联盟稳定性 | 第63-64页 |
5.2.1 核心区域 | 第63页 |
5.2.2 联盟稳定性计算 | 第63-64页 |
5.3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单联盟合作序列 | 第64-68页 |
5.3.1 严格单调递增法则(SMP) | 第64页 |
5.3.2 联盟合作序列求解 | 第64-68页 |
5.4 多联盟合作序列 | 第68-73页 |
5.4.1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多联盟合作序列 | 第69-70页 |
5.4.2 生鲜农产品同级多中心协作配送联盟成员合作序列 | 第70-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6.1 研究成果与主要贡献 | 第74-75页 |
6.1.1 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6.1.2 主要贡献 | 第75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