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页 |
1.2 葡萄糖传感器的发展历史的几个大事件 | 第7-8页 |
1.3 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的分类 | 第8-11页 |
1.4 植入式葡萄糖传感的失效机制 | 第11-20页 |
1.4.1 异物反应 | 第11-13页 |
1.4.2 传感器的微纳设计 | 第13页 |
1.4.3 生物相容性膜材料的选择 | 第13-15页 |
1.4.4 适当的添加缓释药物 | 第15页 |
1.4.5 活性酶的性能 | 第15-16页 |
1.4.6 生物分子的干扰 | 第16-17页 |
1.4.7 氧气的依赖 | 第17-18页 |
1.4.8 体内校准 | 第18-19页 |
1.4.9 NO的作用 | 第19-20页 |
1.5 小结 | 第20页 |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螺旋电极工艺的制备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螺旋铂金电极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3.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2 螺旋电极的制备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 第23-24页 |
2.3.3 易穿透材料嵌入 | 第24页 |
2.3.4 氧化酶溶液的制备与滴涂 | 第24-25页 |
2.4 电化学测量方法 | 第25-26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2.5.1 螺旋线圈铂铱电极与直线铂铱丝电极的比较 | 第26-27页 |
2.5.2 线圈的均匀与纤维毛刺对铂铱电极的影响 | 第27页 |
2.5.3 螺旋线圈型酶电极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的循环伏安 | 第27-28页 |
2.5.4 螺旋线圈型酶电极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响应电流-时间曲线 | 第28-29页 |
2.5.5 螺旋线圈型酶电极的稳定性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半透膜Epoxy-PU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3.3 实验测试 | 第32-3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3.4.1 不同Epoxy-PU滴涂厚度对传感器的影响 | 第33页 |
3.4.2 表面扩散传质的分析 | 第33-35页 |
3.4.3 不同PU含量对传感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4 改变酶配方对电流的影响 | 第36-39页 |
3.4.5 传感器重复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半透膜Epoxy-PU包覆的水凝胶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42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4.3.1 实验试剂与试验仪器 | 第42-44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4.4 实验测试 | 第45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4.5.1 不同配比的水凝胶包封螺旋电极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响应电流-时间曲线 | 第45-50页 |
4.5.2 四种不同配比的水凝胶SEM图 | 第50页 |
4.5.3 传感器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 第50-51页 |
4.5.4 进口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的评估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2页 |
在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