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丹酚酸B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6-31页 |
1.1 抗氧化 | 第16-18页 |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18-20页 |
1.3 抑制细胞凋亡 | 第20-21页 |
1.4 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1-22页 |
1.5 抗血小板活化 | 第22-23页 |
1.6 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纤维化 | 第23-25页 |
1.7 保护内皮功能 | 第25页 |
1.8 保护心肌梗死、改善心室重构 | 第25-26页 |
1.9 抗炎 | 第26-27页 |
1.10 调节离子通道 | 第27-28页 |
1.11 抗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 | 第28-29页 |
1.12 介导细胞分化、增殖与迁移 | 第29-30页 |
1.1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第31-42页 |
2.1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 | 第31-37页 |
2.1.1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31-32页 |
2.1.2 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32页 |
2.1.3 中医对心力衰竭辩证分型 | 第32-33页 |
2.1.4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 第33-34页 |
2.1.5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基础研究 | 第34-37页 |
2.2 心力衰竭的西医研究概况 | 第37-41页 |
2.2.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37页 |
2.2.2 发病机制研究 | 第37-38页 |
2.2.3 治疗方法 | 第38-39页 |
2.2.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 第39-40页 |
2.2.5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构筑 | 第40-41页 |
2.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丹酚酸B对压力过负荷致小鼠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 | 第42-8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3.1.1 实验动物来源 | 第42页 |
3.1.2 实验动物分组 | 第42页 |
3.1.3 小鼠心力衰竭模型的构建 | 第42-43页 |
3.1.4 给药剂量及方法 | 第43-44页 |
3.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44-47页 |
3.1.6 数据统计 | 第47页 |
3.1.7 仪器和试剂 | 第47页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77页 |
3.2.1 四组小鼠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比较 | 第47-61页 |
3.2.2 四组小鼠治疗后解剖数据比较 | 第61-71页 |
3.2.3 四组小鼠治疗后病理切片比较 | 第71-76页 |
3.2.4 四组小鼠治疗后血浆BNP浓度比较 | 第76-77页 |
3.3 动物实验结果汇总 | 第77-78页 |
3.4 实验讨论 | 第78-82页 |
第四章 丹酚酸B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的机制研究 | 第82-97页 |
4.1 材料及方法 | 第82-87页 |
4.1.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82页 |
4.1.2 细胞加药 | 第82页 |
4.1.3 细胞总蛋白提取 | 第82-83页 |
4.1.4 胞浆胞核蛋白提取 | 第83页 |
4.1.5 蛋白定量 | 第83-84页 |
4.1.6 蛋白变性 | 第84页 |
4.1.7 免疫印迹法测定蛋白表达 | 第84-86页 |
4.1.8 统计学处理 | 第86页 |
4.1.9 仪器和试剂 | 第86-87页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7-92页 |
4.2.1 异丙肾上腺素的时效关系 | 第87-88页 |
4.2.2 p-ERK蛋白表达,见图37A、B | 第88-89页 |
4.2.3 p-AKT蛋白表达,见图38A、B | 第89-90页 |
4.2.4 细胞核内GATA4蛋白表达 | 第90-91页 |
4.2.5 p-CaMKⅡ蛋白表达 | 第91-92页 |
4.3 实验结果汇总 | 第92页 |
4.4 实验讨论 | 第92-97页 |
结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1页 |
附录 | 第111-11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