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变化与重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12-45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2-16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8-2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9-33页
    1.7 理论基础第33-38页
    1.8 相关概念辨析第38-43页
    1.9 本章小结第43-45页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第45-50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45-48页
    2.2 数据来源第48-50页
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第50-75页
    3.1 规模变化特征第50-60页
    3.2 景观指数变化特征第60-69页
    3.3 空间转移特征第69-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4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5-86页
    4.1 自然因子的影响第75-80页
    4.2 人文因子的影响第80-85页
    4.3 本章小结第85-86页
5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第86-97页
    5.1 水文效应第86-88页
    5.2 空气质量效应第88-89页
    5.3 水环境质量效应第89-92页
    5.4 生态服务价值效应第92-95页
    5.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6 城市群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理论问题第97-126页
    6.1 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要素第97-101页
    6.2 生态空间重构的机理第101-118页
    6.3 生态空间重构的效应第118-123页
    6.4 城市群生态空间重构的特点第123-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7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重构策略与模拟第126-163页
    7.1 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原则第126-127页
    7.2 不同视角下的生态空间重构策略第127-136页
    7.3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空间重构策略第136-140页
    7.4 生态空间重构的预测模拟第140-161页
    7.5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63-167页
    8.1 结论第163-165页
    8.2 主要创新之处第165-166页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2页
致谢第182-184页
附录第184-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素混凝土材料的SHPB实验及其参数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
下一篇: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的数值研究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