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与综述 | 第12-18页 |
1 铝元素简介 | 第12页 |
2 铝污染与植物 | 第12-16页 |
2.1 铝污染 | 第12页 |
2.2 植物毒理 | 第12-15页 |
2.2.1 表观特征 | 第12-13页 |
2.2.2 矿质营养吸收 | 第13页 |
2.2.3 细胞结构 | 第13-14页 |
2.2.3.1 细胞壁 | 第13-14页 |
2.2.3.2 质膜 | 第14页 |
2.2.3.3 DNA和细胞核 | 第14页 |
2.2.4 抗氧化系统 | 第14-15页 |
2.2.5 植物光合作用 | 第15页 |
2.3 耐性机制 | 第15-16页 |
2.3.1 外部排斥机制 | 第15-16页 |
2.3.2 内部解毒机制 | 第16页 |
3 iTRAQ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第16-1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Al在浮萍体内的富集及其毒理学效应研究 | 第18-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1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1.2.1 相对生长量 | 第18页 |
1.2.2 Al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1.2.3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第19页 |
1.2.4 H_2O_2和O_2~(·-)组化染色 | 第19页 |
1.2.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1.2.6 AsA-GSH循环物质的测定 | 第20-21页 |
1.2.7 SOD、 POD、 CAT和APX同工酶活性分析 | 第21页 |
1.2.8 NP-SH和PCs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1.2.9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22页 |
1.2.10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1.2.11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3页 |
2.1 外观损伤 | 第22-23页 |
2.2 相对生长量 | 第23页 |
2.3 Al含量 | 第23-24页 |
2.4 光合色素 | 第24-25页 |
2.5 ROS组化染色 | 第25-26页 |
2.5.1 H_2O_2组化染色 | 第25页 |
2.5.2 O_2~(·-)组化染色 | 第25-26页 |
2.6 抗氧化酶活性 | 第26-27页 |
2.6.1 SOD活性 | 第26页 |
2.6.2 POD活性 | 第26-27页 |
2.6.3 CAT活性 | 第27页 |
2.7 AsA-GSH循环 | 第27-30页 |
2.7.1 APX活性 | 第27页 |
2.7.2 GR活性 | 第27-28页 |
2.7.3 DHAR活性 | 第28-29页 |
2.7.4 AsA和DHA | 第29-30页 |
2.7.5 GSH和GSSG | 第30页 |
2.8 SOD、POD、CAT和APX同工酶 | 第30-31页 |
2.9 NP-SH和PCs | 第31-32页 |
2.10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32页 |
2.11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Al对浮萍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第36-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6-44页 |
1.2.1 iTRAQ蛋白组学测定 | 第36-40页 |
1.2.1.1 蛋白提取 | 第36-37页 |
1.2.1.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7页 |
1.2.1.3 胰蛋白酶酶解及标记 | 第37-38页 |
1.2.1.4 2D-LC-MSMS分析 | 第38-39页 |
1.2.1.4.1 反相色谱分离 | 第38页 |
1.2.1.4.2 反向色谱-TripleTOF分析 | 第38-39页 |
1.2.1.5 数据库检索 | 第39页 |
1.2.1.6 原始数据整理 | 第39页 |
1.2.1.7 可信蛋白及差异蛋白筛选 | 第39-40页 |
1.2.1.8 GO功能分析及富集和COG分类 | 第40页 |
1.2.1.9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40页 |
1.2.2 Western-blot检测 | 第40-41页 |
1.2.2.1 叶绿体蛋白提取 | 第40页 |
1.2.2.2 SDS-PAGE电泳 | 第40页 |
1.2.2.3 转膜 | 第40-41页 |
1.2.2.4 封闭PVDF膜的免疫球蛋白结合位点 | 第41页 |
1.2.2.5 免疫检测 | 第41页 |
1.2.2.6 酶联抗体与生色底物的反应 | 第41页 |
1.2.3 qRT-PCR | 第41-44页 |
1.2.3.1 RNA提取 | 第41-42页 |
1.2.3.2 cDNA的合成 | 第42页 |
1.2.3.3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 第42-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68页 |
2.1 SDS-PAGE鉴定蛋白质提取质量 | 第44页 |
2.2 蛋白数量 | 第44-45页 |
2.3 GO功能分析及富集结果 | 第45-47页 |
2.4 COG功能分类结果 | 第47-62页 |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第62-67页 |
2.6 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结果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5页 |
3.1 代谢相关蛋白 | 第69-74页 |
3.1.1 能量代谢 | 第69-73页 |
3.1.1.1 Al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69-72页 |
3.1.1.2 氮代谢 | 第72-73页 |
3.1.2 碳水化合物代谢 | 第73页 |
3.1.3 氨基酸代谢 | 第73-74页 |
3.1.3.1 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 | 第73页 |
3.1.3.2 谷胱甘肽代谢 | 第73-74页 |
3.2 抗氧化酶相关蛋白 | 第74-75页 |
论文小结 | 第75-76页 |
附录A 缩略语( Abbreviations) | 第76-78页 |
附录B Western-blot实验需要的试剂制备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