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显微组织对高强韧Ti-55531合金疲劳损伤的影响机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8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高强韧钛合金概述第14-22页
        1.2.1 高强韧钛合金的成分特点第15-18页
        1.2.2 高强韧钛合金的组织特点第18-19页
        1.2.3 高强韧Ti-55531合金第19-22页
    1.3 高强韧钛合金载荷下的形变机制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1 高强韧钛合金载荷下的形变机制第22-24页
        1.3.2 高强韧钛合金形变机制的影响因素第24-25页
    1.4 高强韧钛合金的疲劳行为研究进展第25-31页
        1.4.1 高强韧钛合金的疲劳裂纹萌生行为第25-27页
            1.4.1.1 高周疲劳裂纹萌生行为第25-26页
            1.4.1.2 低周疲劳裂纹萌生行为第26-27页
        1.4.2 高强韧钛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第27-31页
            1.4.2.1 金属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第27-29页
            1.4.2.2 高强韧钛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第29页
            1.4.2.3 显微组织对钛合金疲劳裂纹扩展的促进或阻滞行为第29-31页
    1.5 高强韧钛合金的断裂韧性K_(IC)的影响因素第31-32页
    1.6 当前高强韧钛合金疲劳形变及断裂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1.7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33-34页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4-35页
    1.9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35-3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8-48页
    2.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2.2 组织的选择第39-41页
    2.3 研究方法第41-45页
        2.3.1 室温拉伸及扭转实验第41-42页
        2.3.2 高周疲劳实验第42页
            2.3.2.1 疲劳试验方法及试样尺寸第42页
            2.3.2.2 疲劳强度的测试及计算方法第42页
        2.3.3 低周疲劳实验第42-43页
        2.3.4 断裂韧性K_(IC)实验第43-44页
        2.3.5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实验第44页
        2.3.6 原位SEM拉伸实验第44-45页
    2.4 组织结构表征及断口分析方法第45-48页
第3章 片层和双态Ti-55531合金的拉伸和扭转变形断裂行为第48-68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两种组织在拉伸载荷下的变形及断裂行为第48-55页
        3.2.1 拉伸性能第48-49页
        3.2.2 拉伸变形特征第49-52页
        3.2.3 拉伸断口特征第52-55页
    3.3 两种组织在扭转载荷下的变形及断裂行为第55-62页
        3.3.1 扭转性能第55页
        3.3.2 扭转变形特征第55-59页
        3.3.3 扭转断口特征第59-62页
    3.4 两种组织的裂纹萌生及扩展行为的原位SEM分析第62-66页
        3.4.1 两种组织的原位SEM拉伸曲线第62页
        3.4.2 两种组织的变形及裂纹萌生行为的原位SEM分析第62-65页
        3.4.3 两种组织的裂纹扩展行为的原位SEM分析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显微组织对Ti-55531合金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第68-96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高周疲劳性能第68-74页
        4.2.1 高周疲劳升降图第68-70页
        4.2.2 高周疲劳S-N曲线第70-71页
        4.2.3 拉伸性能与高周疲劳性能的关系第71页
        4.2.4 工程σ_a-σ_m疲劳图第71-74页
    4.3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高周疲劳裂纹萌生行为第74-83页
        4.3.1 疲劳断口主裂纹萌生区表面形貌第74-77页
        4.3.2 疲劳主裂纹萌生处微孔及微裂纹形态第77-80页
        4.3.3 疲劳裂纹萌生的位错机理第80-83页
    4.4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高周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第83-92页
        4.4.1 疲劳断口裂纹扩展区表面形貌第83-87页
        4.4.2 疲劳断口剖面长裂纹扩展路径第87-91页
        4.4.3 疲劳主裂纹下方二次裂纹扩展特征第91-92页
    4.5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机制总结第92-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5章 显微组织对Ti-55531合金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第96-116页
    5.1 引言第96页
    5.2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循环响应行为第96-99页
        5.2.1 循环响应曲线第96-98页
        5.2.2 循环软化行为第98-99页
    5.3 显微组织对合金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机制第99-109页
        5.3.1 两种组织的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形貌特征第99-100页
        5.3.2 两种组织的低周疲劳裂纹扩展形貌特征第100-102页
        5.3.3 两种组织的低周疲劳断口剖面裂纹萌生及扩展特征第102-104页
        5.3.4 两种组织的低周疲劳裂纹萌生的位错机理第104-109页
    5.4 应变幅对片层和双态组织的疲劳裂纹萌生的影响规律第109-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Ti-55531合金的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研究第116-132页
    6.1 引言第116页
    6.2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断裂韧性K_(IC)第116-123页
        6.2.1 合金两种组织的断裂韧性K_(IC)第116-117页
        6.2.2 显微组织对合金断裂韧性K_(IC)的影响机制分析第117-123页
            6.2.2.1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K_(IC)断口表面形貌第117-120页
            6.2.2.2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K_(IC)断口剖面组织特征第120-123页
    6.3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第123-129页
        6.3.1 两种组织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第123-124页
        6.3.2 显微组织对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的影响机制第124-129页
            6.3.2.1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da/dN断口表面形貌第124-127页
            6.3.2.2 片层和双态组织的da/dN断口剖面特征第127-129页
    6.4 显微组织及载荷因素对合金的长裂纹扩展影响机制的综合分析第129-131页
    6.5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7章 结论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公开的学术报告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γ-TiAl合金组织结构对氧化行为影响研究
下一篇:非平衡凝固Ni-Sn反常共晶生长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