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ABBREVIATIONS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5页 |
1.4 关键词定义 | 第15-17页 |
1.4.1 加速康复外科 | 第15-16页 |
1.4.2 老年人 | 第16页 |
1.4.3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第16页 |
1.4.4 髋关节功能 | 第16页 |
1.4.5 围术期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7-26页 |
2.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范围 | 第17页 |
2.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现状 | 第17-20页 |
2.2 ERAS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1 ERAS的定义及来源 | 第20-21页 |
2.2.2 ERA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 ERAS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 | 第22-24页 |
2.3.1 国外关于ERAS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2.3.2 国内关于ERAS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 | 第23-24页 |
2.3.3 ERAS围术期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 | 第24页 |
2.4 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2.5 文献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6-42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2.1 抽样方法 | 第26页 |
3.2.2 纳入、排除、终止及出院标准 | 第26-27页 |
3.2.3 样本量及分组原则 | 第27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第27页 |
3.3.2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 第27-28页 |
3.4 研究步骤及干预方案 | 第28-37页 |
3.4.1 文献回顾 | 第28页 |
3.4.2 成立ERAS小组 | 第28-29页 |
3.4.3 编写ERAS知识手册 | 第29页 |
3.4.4 医务人员培训 | 第29页 |
3.4.5 预实验 | 第29页 |
3.4.6 干预方案 | 第29-36页 |
3.4.7 结局指标的观察记录 | 第36-37页 |
3.5 资料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6 质量控制 | 第38-39页 |
3.6.1 研究设计阶段 | 第38页 |
3.6.2 研究准备阶段 | 第38页 |
3.6.3 研究实施阶段 | 第38-39页 |
3.6.4 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 | 第39页 |
3.7 伦理问题 | 第39-40页 |
3.8 技术路线图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42-56页 |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42-45页 |
4.1.1 干预前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 | 第42-43页 |
4.1.2 干预前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 | 第43-45页 |
4.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均衡性检验 | 第45-50页 |
4.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均衡性检验 | 第45-48页 |
4.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均衡性检验 | 第48-50页 |
4.3 干预对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 | 第50-56页 |
4.3.1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的比较 | 第50页 |
4.3.2 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比较 | 第50-51页 |
4.3.3 术后Harris评分的比较 | 第51-5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6-66页 |
5.1 干预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第57-58页 |
5.2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费用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5.2.1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的比较 | 第58页 |
5.2.2 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的比较 | 第58-59页 |
5.2.3 住院时间的比较 | 第59页 |
5.2.4 住院费用的比较 | 第59-60页 |
5.3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分析 | 第60-63页 |
5.3.1 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 | 第60-61页 |
5.3.2 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比较 | 第61-62页 |
5.3.3 泌尿系统感染及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 第62页 |
5.3.4 Ⅰ~Ⅱ期压疮发生率比较 | 第62-63页 |
5.4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Harris评分比较的分析 | 第63-65页 |
5.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6页 |
6.3 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