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9页
        1.3.3 文献评述第19-20页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第20-21页
第2章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的理论基础以及方法第21-29页
    2.1 理论基础第21-25页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22页
        2.1.2 风险管理理论第22-23页
        2.1.3 委托代理理论第23-24页
        2.1.4 信号传递理论第24-25页
    2.2 供应链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第25-29页
        2.2.1 传统度量方式第25-26页
        2.2.2 现代度量方式第26-27页
        2.2.3 不同度量模型的评价以及选取标准第27-28页
        2.2.4 LOGISTIC模型分析的合理性第28-29页
第3章 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分析第29-34页
    3.1 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第29-30页
        3.1.1 突发性强第29页
        3.1.2 传播速度快第29-30页
        3.1.3 危害性大第30页
    3.2 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第30-32页
        3.2.1 融资企业状况第31页
        3.2.2 核心企业状况第31页
        3.2.3 交易资产特征第31-32页
        3.2.4 汽车供应链状况第32页
    3.3 汽车供应链风险的识别第32-34页
        3.3.1 融通仓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识别第32-33页
        3.3.2 保兑仓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识别第33页
        3.3.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识别第33-34页
第4章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检验第34-43页
    4.1 样本选取第34页
    4.2 构建指标体系第34-36页
    4.3 模型的构建和检验第36-43页
        4.3.1 主成分分析第37-39页
        4.3.2 实证结果检验第39-43页
第5章 应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建议第43-50页
    5.1 金融机构方面第43-46页
        5.1.1 完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第43-45页
        5.1.2 提高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内控水平第45-46页
    5.2 融资主体方面第46-47页
        5.2.1 建立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第46-47页
        5.2.2 注重技术创新第47页
        5.2.3 加强物流企业的行业和自身建设第47页
    5.3 宏观层面第47-50页
        5.3.1 完善金融相关制度环境第47-48页
        5.3.2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第48页
        5.3.3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奖惩机制第48-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研究--以电影业为例
下一篇:科技金融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深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