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医学影像与多模态成像 | 第12-14页 |
1.3 分子影像 | 第14页 |
1.4 分子影像探针的材料基础 | 第14-18页 |
1.4.1 量子点 | 第15-16页 |
1.4.2 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 | 第16-17页 |
1.4.3 金纳米颗粒 | 第17页 |
1.4.4 硅纳米颗粒 | 第17-18页 |
1.4.5 氧化铁纳米颗粒 | 第18页 |
1.5 氧化铁纳米分子影像探针 | 第18-31页 |
1.5.1 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 | 第19-23页 |
1.5.2 氧化铁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 第23-26页 |
1.5.3 氧化铁纳米颗粒的放射性核素标记 | 第26-28页 |
1.5.4 氧化铁纳米颗粒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 第28-31页 |
1.6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Fe_3O_4纳米颗粒的合成及表面修饰 | 第33-4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1.3 油溶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5页 |
2.1.4 水溶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5-36页 |
2.1.5 Fe_3O_4纳米颗粒铁浓度测定 | 第36页 |
2.1.6 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6-3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2.2.1 油溶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形貌 | 第37-38页 |
2.2.2 水溶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形貌 | 第38-39页 |
2.2.3 水溶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水合尺寸 | 第39页 |
2.2.4 水溶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胶体稳定性 | 第39-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125)I标记氧化铁纳米颗粒的MRI/SPECT双模态探针 | 第41-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42-43页 |
3.1.4 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功能化修饰 | 第43页 |
3.1.5 ~(125)I标记对羟基苯硫酚 | 第43页 |
3.1.6 ~(125)I标记dp-PEG-Phe | 第43-44页 |
3.1.7 ~(125)I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4页 |
3.1.8 Gd~(3+)交联~(125)I标记的Fe_3O_4纳米颗粒 | 第44页 |
3.1.9 活体SPECT成像 | 第4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2.1 ~(125)I标记对Fe_3O_4纳米颗粒水合尺寸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125)I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放射标记稳定性 | 第45-47页 |
3.2.3 Gd~(3+)交联~(125)I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 | 第47-48页 |
3.2.4 ~(125)I、~(125)I-Phe、~(125)I-dp-PEG-Phe的体内分布 | 第48-50页 |
3.2.5 ~(125)I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基于~(99m)Tc标记氧化铁纳米颗粒的MRI/SPECT双模态探针 | 第53-63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3-54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4.1.4 ~(99m)Tc标记的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4-55页 |
4.1.5 ~(125)I/~(99m)Tc双重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5页 |
4.1.6 活体SPECT-CT成像及生物分布 | 第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4.2.1 ~(99m)Tc标记对Fe_3O_4纳米颗粒水合尺寸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 ~(99m)Tc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放射标记稳定性 | 第56-57页 |
4.2.3 ~(99m)Tc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生物半衰期 | 第57-60页 |
4.2.4 ~(125)I/~(99m)Tc双重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氧化铁纳米颗粒在不同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 第63-7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3-64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64页 |
5.1.4 活体SPECT成像 | 第64页 |
5.1.5 新西兰兔血液循环测定 | 第64-6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5.2.1 ~(99m)Tc标记不同尺寸Fe_3O_4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 | 第65-67页 |
5.2.2 ~(99m)Tc标记3.5nmFe_3O_4纳米颗粒在SD大鼠的体内分布 | 第67-69页 |
5.2.3 ~(99m)Tc标记3.5nmFe_3O_4纳米颗粒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血液循环 | 第69-70页 |
5.2.4 ~(99m)Tc标记Fe_3O_4纳米颗粒在不同动物中的血液半衰期比较 | 第70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