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钴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 第12-14页 |
1.1.1 钴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2页 |
1.1.2 钴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 第12-14页 |
1.2 钴资源的分布及消费情况 | 第14-16页 |
1.2.1 钴资源现状 | 第14页 |
1.2.2 钴的生产消耗 | 第14-16页 |
1.3 含钴原料的浸出 | 第16-18页 |
1.3.1 水浸 | 第16页 |
1.3.2 简单酸浸 | 第16页 |
1.3.3 氧化酸浸 | 第16-17页 |
1.3.4 还原浸出 | 第17页 |
1.3.5 还原焙烧氨浸法 | 第17页 |
1.3.6 加压浸出 | 第17-18页 |
1.3.7 生物浸出 | 第18页 |
1.4 含钴浸出液的净化 | 第18-23页 |
1.4.1 化学沉淀净化法 | 第19-22页 |
1.4.1.1 中和水解沉淀法 | 第19-20页 |
1.4.1.2 硫化沉淀法 | 第20-21页 |
1.4.1.3 难溶物沉淀法 | 第21页 |
1.4.1.4 置换沉淀法 | 第21-22页 |
1.4.2 溶剂萃取法 | 第22页 |
1.4.3 离子交换法 | 第22-23页 |
1.5 湿法炼锌厂钴渣的来源及其处理办法 | 第23-26页 |
1.5.1 湿法炼锌厂钴渣的来源 | 第23-25页 |
1.5.1.1 砷盐除钴渣 | 第23-24页 |
1.5.1.2 锑盐净化钴渣 | 第24页 |
1.5.1.3 黄药除钴渣 | 第24页 |
1.5.1.4 β-萘酚除钴渣 | 第24-25页 |
1.5.2 湿法炼锌沉钴渣的处理回收现状 | 第25-26页 |
1.5.2.1 β-萘酚除钴渣中的回收 | 第25页 |
1.5.2.2 黄药除钴渣中钴的回收 | 第25-26页 |
1.5.2.3 锑盐净化法沉钴渣中钴的回收 | 第26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8页 |
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3 测试分析手段及表征方法 | 第29-32页 |
2.3.1 化学组成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2 分析检测手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废渣常压硫酸浸出的工艺研究 | 第32-40页 |
3.1 废渣原料分析 | 第32-34页 |
3.1.1 定量分析 | 第32页 |
3.1.2 X衍射衍射分析(XRD) | 第32-33页 |
3.1.3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3 常压硫酸浸出原理 | 第34-35页 |
3.4 浸出过程的工艺探究 | 第35-39页 |
3.4.1 硫酸用量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反应温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36页 |
3.4.3 固液比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反应时间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5 放大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浸出液加锌除铜、镉的工艺研究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3 实验原理 | 第41-43页 |
4.3.1 置换除杂的热力学可行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2 钴不被置换的热力学可行性分析 | 第42-43页 |
4.4 加锌除镉过程中的工艺研究 | 第43-46页 |
4.4.1 pH对除杂过程影响 | 第43页 |
4.4.2 加锌量对除杂过程影响 | 第43-44页 |
4.4.3 反应温度对除杂过程影响 | 第44-45页 |
4.4.4 反应时间对除杂过程影响 | 第45-46页 |
4.4.5 放大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P204萃取分离锌、钴的工艺研究 | 第48-70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1.1 萃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5.1.2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5.2 实验原理 | 第49-51页 |
5.2.1 P204萃取的基本原理介绍 | 第49-50页 |
5.2.2 萃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5.3 萃取pH的确定 | 第51-54页 |
5.3.1 pH对饱和萃取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2 pH萃取率(η)、分配比(D)、分离系数(β)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3 综合分析确定pH | 第53-54页 |
5.4 错流萃取实验 | 第54-57页 |
5.4.1 错流萃取 | 第54-56页 |
5.4.2 错流反萃 | 第56-57页 |
5.5 逆流萃取 | 第57-67页 |
5.5.1 逆流级数的确定 | 第57-66页 |
5.5.1.1 图解法 | 第57-60页 |
5.5.1.2 理论计算法 | 第60-64页 |
5.5.1.3 模拟实验法 | 第64-66页 |
5.5.2 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5.5.3 逆流反萃 | 第67页 |
5.6 错流逆流萃取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5.7 优化条件结果分析 | 第6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碳酸纳制备钻富集物 | 第70-74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6.2 实验原理 | 第70页 |
6.3 碳酸钠沉钴的工艺研究 | 第70-73页 |
6.3.1 碳酸钠用量对沉淀过程的影响 | 第70-71页 |
6.3.2 加热温度对沉淀过程的影响 | 第71-72页 |
6.3.3 反应时间对沉淀过程的影响 | 第72-73页 |
6.3.4 放大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工艺设计及结论 | 第74-80页 |
7.1 主要的技术参数 | 第74-75页 |
7.2 主要设备设计及工艺计算 | 第75-77页 |
7.2.1 浸出部分 | 第75页 |
7.2.2 加锌除杂部分 | 第75页 |
7.2.3 萃取过程 | 第75-76页 |
7.2.4 沉淀部分 | 第76页 |
7.2.5 设备整体规划 | 第76-77页 |
7.3 元素平衡计算 | 第77页 |
7.4 投资与盈利估算 | 第77-78页 |
7.5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