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论文--频率、波形参数的测量及仪表论文--示波器论文

基于OMAP处理器的示波器软件平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5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示波器平台构架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论文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总体任务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示波器的总体框架第15-22页
    2.1 示波器硬件框架第15-16页
    2.2 示波器软件框架第16-21页
        2.2.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第16-17页
        2.2.2 OMAP-L138处理器介绍第17-19页
        2.2.3 开发环境介绍第19-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示波器Linux系统设计第22-51页
    3.1 Linux系统自启动设计第22-36页
        3.1.1 引导启动程序格式简介第23-24页
        3.1.2 一级启动RBL启动方式设计第24-26页
        3.1.3 二级启动UBL设计和优化第26-33页
        3.1.4 三级启动Bootloader移植和优化第33-36页
    3.2 内核实现第36-41页
        3.2.1 内核简介第36-37页
        3.2.2 内核移植和优化第37-40页
        3.2.3 示波器显示接.优化第40-41页
    3.3 根文件系统实现第41-47页
        3.3.1 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第41页
        3.3.2 NFS文件系统的实现第41-43页
        3.3.3 Yaffs2文件系统的实现第43-44页
        3.3.4 UBIFS文件系统的实现第44-45页
        3.3.5 文件系统的优化第45-47页
    3.4 基于uPP的示波器显示接.设计第47-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示波器DSP/BIOS系统设计第51-62页
    4.1 DSP/BIOS系统简介第51-54页
        4.1.1 DSP/BIOS的功能模块第51-52页
        4.1.2 DSP/BIOS系统的启动流程第52-54页
    4.2 DSP/BIOS的多线程设计第54-56页
        4.2.1 示波器DSP端多线程设计第54-55页
        4.2.2 线程间的通信和同步第55-56页
    4.3 DSP/BIOS系统存储设计与管理第56-58页
        4.3.1 MEM存储管理模块简介第56-57页
        4.3.2 DSP/BIOS系统下的存储规划第57-58页
    4.4 DSP/BIOS运行异常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第58-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双核通信设计与数据存储实现第62-79页
    5.1 基于GPIO驱动的示波器状态存储功能实现第62-70页
        5.1.1 驱动程序简介第62-63页
        5.1.2 设备驱动程序框架第63-66页
        5.1.3 I2C协议分析第66-68页
        5.1.4 GPIO驱动和数据存储实现第68-70页
    5.2 基于DSPLINK模块的示波器双核通信设计第70-76页
        5.2.1 DSPLINK模块简介第71页
        5.2.2 基于PROC组件的Linux启动DSP/BIOS设计第71-72页
        5.2.3 基于MSGQ组件的双核通信构建第72-73页
        5.2.4 示波器双核通信设计第73-76页
    5.3 示波器双核间的大容量数据共享实现第76-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系统功能验证第79-88页
    6.1 示波器Linux系统设计验证第79-84页
        6.1.1 系统自启动调试及优化验证第79-81页
        6.1.2 内核优化验证第81-82页
        6.1.3 UBIFS根文件系统挂载调试验证第82-84页
        6.1.4 示波器开机启动优化对比验证第84页
    6.2 示波器DSP/BIOS端多线程调试验证第84-85页
    6.3 数据存储和双核通信调试验证第85-87页
        6.3.1 GPIO驱动功能和数据存储验证第85-86页
        6.3.2 DSPLINK通信调试验证第86-87页
    6.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附录第93-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NFR1/2在脊髓背角调节NMDA受体磷酸化参与痛敏过程的研究
下一篇: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脑网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