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概述 | 第11-21页 |
1.1 亲属拒证权的含义和特征 | 第11-13页 |
1.1.1 亲属拒证权的含义 | 第11页 |
1.1.2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特征 | 第11-13页 |
1.2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1.2.1 亲属拒证权的法理学基础 | 第13-15页 |
1.2.2 亲属拒证权的法伦理学基础 | 第15-16页 |
1.2.3 亲属拒证权的法社会学基础 | 第16-17页 |
1.3 确立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17-21页 |
1.3.1 稳固家庭关系与保持社会安定 | 第17-18页 |
1.3.2 加强人权保障与推进法治建设 | 第18-19页 |
1.3.3 遵守法律规范与维护法制权威 | 第19页 |
1.3.4 实现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兼顾 | 第19-21页 |
第2章 对两大法系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考察与比较 | 第21-28页 |
2.1 英美法系国家的亲属拒证权制度 | 第21-23页 |
2.1.1 英国的亲属拒证权 | 第21-22页 |
2.1.2 美国的亲属拒证权 | 第22-23页 |
2.2 大陆法系国家的亲属拒证权制度 | 第23-24页 |
2.2.1 德国的亲属拒证权 | 第23页 |
2.2.2 法国的亲属拒证权 | 第23-24页 |
2.3 两大法系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4-28页 |
2.3.1 两大法系中亲属拒证权制度的不同之处 | 第24-25页 |
2.3.2 影响两大法系亲属拒证权制度存异的因素 | 第25-26页 |
2.3.3 两大法系亲属拒证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立法现状 | 第28-37页 |
3.1 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28-31页 |
3.2 我国现阶段亲属拒证权的立法现状 | 第31-33页 |
3.2.1 权利行使之主体 | 第31页 |
3.2.2 权利行使之内容 | 第31-32页 |
3.2.3 权利行使之阶段 | 第32-33页 |
3.3 现行立法对亲属拒证权规定的不足与弊端 | 第33-37页 |
3.3.1 亲属拒证权的立法不足 | 第33-35页 |
3.3.2 立法不足所导致的弊端 | 第35-37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完善 | 第37-46页 |
4.1 明确亲属拒证权的类型 | 第37-39页 |
4.2 规范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 | 第39-40页 |
4.3 细化亲属拒证权的程序操作 | 第40-43页 |
4.3.1 亲属拒证权行使的诉讼阶段 | 第40页 |
4.3.2 亲属拒证权行使的方式 | 第40-42页 |
4.3.3 亲属拒证权行使的救济途径 | 第42-43页 |
4.4 规定亲属拒证权的适用例外 | 第43-46页 |
4.4.1 特定性质的犯罪 | 第43页 |
4.4.2 侵害亲属间权利的犯罪 | 第43-44页 |
4.4.3 亲属共同实施的犯罪 | 第44页 |
4.4.4 情况特殊紧急的犯罪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