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空冷机组冷端运行优化与实践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空冷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空冷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空冷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1.2.3 国内直接空冷系统冷端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空冷系统简介 | 第16-23页 |
| 2.1 空冷系统的原理 | 第16-20页 |
| 2.1.1 直接空冷系统的原理 | 第16-17页 |
| 2.1.2 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原理 | 第17-18页 |
| 2.1.3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原理 | 第18-19页 |
| 2.1.4 三种空冷系统的比较 | 第19-20页 |
| 2.2 直接空冷系统的特点 | 第20-21页 |
| 2.2.1 直接空冷汽轮机的技术特点 | 第20页 |
| 2.2.2 直接空冷系统的优点 | 第20-21页 |
| 2.2.3 直接空冷系统的缺点 | 第21页 |
| 2.3 直接空冷机组的主要冷端参数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直接空冷系统初始温差的优化 | 第23-34页 |
| 3.1 设计气温的确定 | 第23-27页 |
| 3.1.1 确定设计气温的原则 | 第23页 |
| 3.1.2 资料选取 | 第23-24页 |
| 3.1.3 已有确定方法的归纳 | 第24-25页 |
| 3.1.4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25页 |
| 3.1.5 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25-26页 |
| 3.1.6 设计气温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3.2 初始温差的优化 | 第27-32页 |
| 3.2.1 空冷系统热力模型 | 第27-28页 |
| 3.2.2 优化参数与优化目标函数 | 第28-29页 |
| 3.2.3 初始温差优化的结果 | 第29-30页 |
| 3.2.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下的特性 | 第34-41页 |
| 4.1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特性计算模型 | 第34-36页 |
| 4.2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特性计算结果 | 第36-39页 |
| 4.2.1 排汽流量不变时的变工况特性 | 第36-38页 |
| 4.2.2 环境气温不变时的变工况特性 | 第38页 |
| 4.2.3 迎面风速不变时的变工况特性 | 第38-3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实践 | 第41-53页 |
| 5.1 满发渡夏 | 第41-47页 |
| 5.1.1.空冷风机超频运行 | 第41-42页 |
| 5.1.2.空冷凝汽器定期冲洗 | 第42-44页 |
| 5.1.3 加装尖峰凝汽装置 | 第44-46页 |
| 5.1.4 降低汽机排气温度 | 第46页 |
| 5.1.5.空冷岛加装喷雾加湿系统 | 第46页 |
| 5.1.6 保证真空度 | 第46-47页 |
| 5.2 热风再循环和环境大风 | 第47-48页 |
| 5.2.1 热风再循环的形成原因 | 第47页 |
| 5.2.2 应对热风再循环的措施 | 第47页 |
| 5.2.3 环境大风 | 第47-48页 |
| 5.3 冬季防冻 | 第48-51页 |
| 5.3.1 结冻原因 | 第48-49页 |
| 5.3.2 防冻措施 | 第49-5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