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桦木论文--白桦论文

腐胺诱导白桦悬浮细胞中白桦酯醇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 腐胺的研究进展第12页
    1.3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4 信号分子的交互作用第13页
    1.5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3-14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16页
2 腐胺对白桦悬浮细胞中白桦酯醇积累的影响第16-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6-17页
        2.1.1 白桦悬浮细胞的培养第16页
        2.1.2 外源腐胺的添加第16页
        2.1.3 白桦酯醇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16页
        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桦酯醇关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第16-1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7-22页
        2.2.1 继代稳定性分析第17-18页
        2.2.2 不同浓度腐胺对细胞干重和白桦酯醇积累的影响第18-19页
        2.2.3 不同浓度腐胺对白桦酯醇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第19-22页
    2.3 讨论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4页
3 腐胺诱导白桦酯醇积累的防御生理研究第24-3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3.1.1 白桦悬浮细胞的培养第24页
        3.1.2 外源腐胺的添加第24页
        3.1.3 防御酶酶活的测定第24页
        3.1.4 苯丙氨酸氨解氨酶(PAL)活性测定第24-25页
        3.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防御酶基因表达水平第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3.2.1 不同浓度腐胺对SOD、POD、CAT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第25-29页
        3.2.2 不同浓度腐胺对PAL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第29-30页
    3.3 讨论第30-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4 腐胺对NO合成途径及氮代谢的影响第32-4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4.1.1 白桦悬浮细胞的培养第32页
        4.1.2 外源腐胺的添加第32页
        4.1.3 NO含量的测定第32页
        4.1.4 NR和NOS活性测定第32-33页
        4.1.5 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测定第33页
        4.1.6 氮代谢相关酶的检测第3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3-40页
        4.2.1 不同浓度腐胺对白桦悬浮细胞中NO含量的影响第33-35页
        4.2.2 不同浓度腐胺对NR、NOS活性的影响第35-37页
        4.2.3 不同浓度腐胺对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4.2.4 不同浓度腐胺对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38-40页
        4.2.5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与白桦脂醇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0页
    4.3 讨论第40-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5 NO对腐胺促进白桦酯醇积累的影响第43-4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3页
        5.1.1 白桦悬浮细胞的培养第43页
        5.1.2 外源腐胺、SNP及cPITO的添加第43页
        5.1.3 白桦酯醇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43页
        5.1.4 NO含量的测定第43页
        5.1.5 NR和NOS活性测定第43页
        5.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桦三萜关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第4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5.2.1 腐胺、硝普钠和cPITO对白桦悬浮细胞干重和白桦酯醇积累的影响第43-44页
        5.2.2 腐胺、硝普钠和cPITO对白桦酯醇关键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第44-45页
        5.2.3 腐胺、硝普钠和cPITO对白桦悬浮细胞NO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5.2.4 腐胺、硝普钠和cPITO对白桦悬浮细胞NR、NOS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5.3 讨论第47-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6 NO介导腐胺促进白桦酯醇积累的蛋白组学研究第49-5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9页
        6.1.1 白桦悬浮细胞的培养第49页
        6.1.2 外源腐胺及NO清除剂cPITO的添加第49页
        6.1.3 蛋白质组测定第49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6.2.1 蛋白质组轮廓描述第49-50页
        6.2.2 差异蛋白质定量分析结果第50-54页
        6.2.3 差异蛋白功能注释分析第54页
        6.2.4 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第54-57页
    6.3 讨论第57-58页
    6.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光照条件下东北红豆杉幼苗紫杉醇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
下一篇:光照和施肥对林冠下珍贵阔叶树种人工更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