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采取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网络政治议题及其表达方式的基本内涵 | 第14-22页 |
2.1 网络政治议题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 第14-16页 |
2.1.1 网络政治议题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网络政治议题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网络政治议题与传统政治议题的比较研究 | 第16-18页 |
2.2.1 网络政治议题参与主体的变化 | 第16-17页 |
2.2.2 网络政治议题传播和设置的变化 | 第17-18页 |
2.2.3 网络政治议题的参与方式的变化 | 第18页 |
2.3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的含义和特点 | 第18-22页 |
2.3.1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的特点 | 第19-21页 |
2.3.3 传统表达与技术化表达的区别和联系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网络政治议题技术化视角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3.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借鉴 | 第22-25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 第22-24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中国化成果 | 第24-25页 |
3.2 网络政治学研究的思想借鉴 | 第25-28页 |
3.2.1 网络政治学的内涵 | 第25页 |
3.2.2 我国网络政治领域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2.3 网络政治学研究的成果借鉴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的过程和具体形式 | 第28-39页 |
4.1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过程 | 第28-30页 |
4.1.1 网络政治议题的形成 | 第28页 |
4.1.2 网络政治议题的传播过程 | 第28-29页 |
4.1.3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化呈现形式 | 第29-30页 |
4.2 网络政治议题中现有的技术表达形式 | 第30-39页 |
4.2.1 电子政府中“网络问政平台”的议题表达 | 第30-32页 |
4.2.2 博客和微博成为网络政治议题的呈现和构建渠道 | 第32-34页 |
4.2.2.1 政治博客和微博公众号的议题效应 | 第32-33页 |
4.2.2.2 博客和微博的政治议题构建 | 第33-34页 |
4.2.3 论坛和贴吧上的议题路径 | 第34-35页 |
4.2.4 网络媒体等第三方公共平台的议题互动 | 第35-36页 |
4.2.5 社交平台和网络通信的议题呈现 | 第36-37页 |
4.2.7 移动智能终端的议题参与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方式的现状、不足和困境 | 第39-51页 |
5.1 我国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的发展现状 | 第39-45页 |
5.1.1 技术表达的网络政治议题生态统计 | 第39-43页 |
5.1.1.1 我国网络政治议题发展的网民分析 | 第39-41页 |
5.1.1.2 我国网络政治议题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41-43页 |
5.1.2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的效用分析 | 第43-45页 |
5.1.2.1 技术表达对政治生活的突破性 | 第43-44页 |
5.1.2.2 技术表达特有的民主效力和监督效用 | 第44-45页 |
5.2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方式的不足之处 | 第45-48页 |
5.2.1 技术表达导致新的公平性问题 | 第45-46页 |
5.2.2 技术表达使政治议题信息过于庞大繁多 | 第46页 |
5.2.3 技术表达过程中政治参与主体的认知和能力缺位 | 第46-47页 |
5.2.4 技术的政治表达存在的风险和危机 | 第47-48页 |
5.3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表达方式的困境分析 | 第48-51页 |
5.3.1 社会矛盾与技术表达的民主理念困境 | 第48-49页 |
5.3.2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生态缺陷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优化和理论创新 | 第51-69页 |
6.1 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化实践与探索 | 第51-58页 |
6.1.1 国外针对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管控经验 | 第51-52页 |
6.1.1.1 美国 | 第51页 |
6.1.1.2 其他国家 | 第51-52页 |
6.1.2 我国网络政治议题的技术规划 | 第52-58页 |
6.1.2.1 针对网络政治议题参与主体的技术性规划 | 第52-55页 |
6.1.2.2 网络政治议题参与过程的技术布局 | 第55-56页 |
6.1.2.3 技术表达中体制和机制的优化 | 第56-58页 |
6.2 理论创新:技术与政治的未来 | 第58-69页 |
6.2.1 技术化的政治社会 | 第58-62页 |
6.2.1.1 技术的洪流 | 第58-59页 |
6.2.1.2 技术化的政治生活 | 第59-62页 |
6.2.2 政治化的技术社会 | 第62-64页 |
6.2.2.1 技术的社会形成、选择和控制 | 第62-63页 |
6.2.2.2 政治化的技术社会形态 | 第63-64页 |
6.2.3 未来社会:技术与政治相统一的和谐社会 | 第64-69页 |
6.2.3.1 技术决定还是社会决定 | 第64-66页 |
6.2.3.2 技术与政治的统一:冲突与一致 | 第66-67页 |
6.2.3.3 建设技术与政治相统一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