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3-16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 | 第13-14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1.3 锂离子电池现状和尚存的挑战 | 第15-16页 |
1.2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 | 第16-23页 |
1.2.1 正极材料 | 第16-19页 |
1.2.2 负极材料 | 第19-21页 |
1.2.3 电解液 | 第21-22页 |
1.2.4 隔膜 | 第22-23页 |
1.3 硅基负极材料 | 第23-29页 |
1.3.1 纳米硅负极 | 第24-26页 |
1.3.2 Si基复合电极 | 第26-29页 |
1.4 硅基负极材料的总结 | 第29-30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2 材料测试表征 | 第34-35页 |
2.2.1 物相分析 | 第34页 |
2.2.2 体视相貌分析 | 第34-35页 |
2.2.3 表面与孔径分析 | 第35页 |
2.2.4 热分析 | 第35页 |
2.2.5 成分分析 | 第35页 |
2.3 Si基复合纳米结构制备 | 第35-37页 |
2.3.1 SBA-15分子筛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2 OMP-Si介孔硅的获得 | 第36页 |
2.3.3 碳包覆样品的获得 | 第36-37页 |
2.4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7-39页 |
2.4.1 电池组装 | 第37-38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有序介孔氧化硅(SBA-15)合成 | 第39-47页 |
3.1 SBA-15性能表征 | 第39-42页 |
3.1.1 XRD分析 | 第39页 |
3.1.2 SEM图像分析 | 第39-42页 |
3.2 酸浓度对颗粒长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SBA-15合成机理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SBA-15的镁热还原反应及机理研究 | 第47-59页 |
4.1 预备实验 | 第47-48页 |
4.2 镁热还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4.2.1 低温下镁热还原实验 | 第48-49页 |
4.2.2 不同保温温度产物物相的变化 | 第49-50页 |
4.2.3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4 SEM图像分析 | 第52-54页 |
4.3 镁热还原反应机理讨论 | 第54-56页 |
4.3.1 镁热还原反应物相规律 | 第54页 |
4.3.2 镁热还原反应机理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介孔Si@(SiC)@C复合纳米结构的探究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9-67页 |
5.1 介孔Si@(SiC)@C纳米复合结构性能表征 | 第59-62页 |
5.1.1 XRD和IR图谱分析 | 第59-60页 |
5.1.2 SEM、TEM分析 | 第60-61页 |
5.1.3 N_2吸附-脱附测试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61-62页 |
5.2 Si@SiC@C机理探究 | 第62-63页 |
5.3 电化学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