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外文缩略词表 | 第6-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第一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第10-11页 |
1.1 细菌 | 第10-11页 |
1.2 病毒 | 第11页 |
1.3 真菌 | 第11页 |
1.4 支原体 | 第11页 |
1.5 其他病原体 | 第11页 |
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诱发因素 | 第11-13页 |
2.1 子宫内膜损伤 | 第11-12页 |
2.2 胎衣不下 | 第12页 |
2.3 机体内分泌 | 第12页 |
2.4 营养状况 | 第12-13页 |
2.5 季节 | 第13页 |
2.6 其他 | 第13页 |
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 | 第13-15页 |
3.1 奶牛急性子宫内膜炎 | 第13-14页 |
3.2 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 第14-15页 |
4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第15-17页 |
4.1 临床诊断 | 第15-16页 |
4.2 实验室诊断 | 第16-17页 |
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17-20页 |
5.1 子宫内给药治疗 | 第17-18页 |
5.2 全身抗菌结合对症治疗 | 第18-19页 |
5.3 激素治疗 | 第19页 |
5.4 中药治疗 | 第19页 |
5.5 激光治疗 | 第19-20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21-44页 |
第二章 陇西县奶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 第21-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1.1 材料 | 第21页 |
1.2 方法 | 第21-23页 |
2 结果 | 第23-30页 |
2.1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23-24页 |
2.3 不同季节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24-25页 |
2.4 各乡镇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25-28页 |
2.5 不同饲养方式下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28-29页 |
2.6 不同年龄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陇西县奶牛饲养管理基本情况 | 第30页 |
3.2 陇西县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30-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 第33-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1.1 材料 | 第33-34页 |
1.2 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 | 第35-40页 |
2.1 致病菌分离培养结果 | 第35-37页 |
2.2 分离菌株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 第37-39页 |
2.3 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3.1 致病菌分离、鉴定 | 第41页 |
3.2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