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区域产业结构 | 第13-14页 |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第14页 |
·西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理论 | 第14-17页 |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 第15页 |
·库兹涅茨法则 | 第15-16页 |
·霍夫曼定理 | 第16-17页 |
·国内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3章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第20-31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其特点 | 第20-28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总体演进 | 第20-25页 |
·中部六省产业内部结构演进 | 第25-28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8-31页 |
·模型和数据说明 | 第28-29页 |
·模型分析结果 | 第29-31页 |
第4章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31-59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中部六省产业专业化的比较分析 | 第32-39页 |
·产业专业化的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中部六省三大产业区位商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中部六省工业分行业区位商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中部六省服务业内部区位商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效益的比较分析 | 第39-49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 第39-42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 第42-49页 |
·中部六省三次产业就业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49-59页 |
·中部六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迁的计量分析 | 第50-53页 |
·中部六省产业就业效应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 | 第53-59页 |
第5章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9-69页 |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 第59-61页 |
·加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部工业崛起 | 第61-63页 |
·加快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 第63-65页 |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效益的贡献率 | 第65-69页 |
第6章 论文的基本结论及展望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70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