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蒸汽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配置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物理名称和符号表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1.1.1 中国能源形势 | 第15-16页 |
1.1.2 能源结构分析 | 第16-18页 |
1.2 分布式能源系统 | 第18-22页 |
1.2.1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 | 第19页 |
1.2.2 国内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2.3 分布式能源系统创新 | 第21-22页 |
1.3 注蒸汽燃气轮机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注蒸汽燃气轮机系统 | 第26-51页 |
2.1 系统构成 | 第26-28页 |
2.1.1 系统介绍 | 第26-28页 |
2.1.2 注蒸汽系统改造 | 第28页 |
2.2 注蒸汽燃气轮机系统模型建立 | 第28-38页 |
2.2.1 压气机模型 | 第28-32页 |
2.2.2 燃烧室模型 | 第32-35页 |
2.2.3 燃气透平模型 | 第35-38页 |
2.3 余热锅炉 | 第38-40页 |
2.4 烟气及蒸气(汽)参数计算 | 第40-41页 |
2.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 第41-43页 |
2.6 注蒸汽燃气轮机CCHP系统工况分析 | 第43-50页 |
2.6.1 注蒸汽对燃气轮机性能影响 | 第43-45页 |
2.6.2 注蒸汽燃气轮机全工况分析 | 第45-46页 |
2.6.3 注蒸汽燃气轮冷、热、电特性 | 第46-49页 |
2.6.4 变工况计算公式 | 第49-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建筑负荷模拟 | 第51-73页 |
3.1 分布式能源与建筑 | 第51页 |
3.2 建筑模拟软件 | 第51-53页 |
3.3 建筑选取 | 第53-57页 |
3.3.1 建筑参数设置 | 第54-56页 |
3.3.2 建筑负荷特点 | 第56页 |
3.3.3 生活热水负荷计算 | 第56-57页 |
3.4 北方建筑负荷模拟 | 第57-63页 |
3.4.1 北京地区气候条件 | 第57-61页 |
3.4.2 建筑负荷模拟情况 | 第61-63页 |
3.5 南方建筑负荷模拟 | 第63-69页 |
3.5.1 广州地区气候条件 | 第63-67页 |
3.5.2 南方建筑负荷模拟情况 | 第67-69页 |
3.6 建筑负荷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评价指标及参数选取 | 第73-80页 |
4.1 评价指标 | 第73-77页 |
4.1.1 节能指标 | 第75页 |
4.1.2 经济指标 | 第75-77页 |
4.1.3 环境评价指标 | 第77页 |
4.2 价格参数选取 | 第77-79页 |
4.2.1 设备投资费用 | 第77-78页 |
4.2.2 电价和气价的确定 | 第78页 |
4.2.3 其他参数选取 | 第78-7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系统优化配置 | 第80-100页 |
5.1 系统配置因素 | 第80-82页 |
5.1.1 运行方式 | 第80-81页 |
5.1.2 优化考虑 | 第81-82页 |
5.2 优化配置结果 | 第82-87页 |
5.2.1 北京地区建筑优化配置结果 | 第82-83页 |
5.2.2 广州地区建筑优化配置结果 | 第83-85页 |
5.2.3 优化配置(常规燃气轮机CCHP) | 第85-87页 |
5.3 对比分析 | 第87-96页 |
5.3.1 设备容量分析 | 第87-88页 |
5.3.2 权重系数影响分析 | 第88-91页 |
5.3.3 系统优越性 | 第91-94页 |
5.3.4 具体运行方式分析 | 第94-96页 |
5.4 价格因素影响 | 第96-99页 |
5.4.1 电价对评价指标影响 | 第96-98页 |
5.4.2 气价对评价指标影响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件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