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靶向抑制血小板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前言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6-30页
    1.1 肿瘤微环境及纳米药物第16-18页
        1.1.1 肿瘤微环境第16-17页
        1.1.2 抗肿瘤纳米药物概述第17-18页
    1.2 血小板第18-26页
        1.2.1 血小板的产生及生理功能第18页
        1.2.2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18-22页
        1.2.3 肿瘤相关血小板研究概述第22-24页
        1.2.4 以血小板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及其优缺点第24-25页
        1.2.5 常用血小板抑制剂及其优缺点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和课题意义第26-30页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9页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9-30页
第2章 靶向肿瘤微环境血小板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抗转移研究第30-48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脂质体纳米载体(CREKA-LIPO-T)构建及表征第30-34页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0-31页
        2.2.2 实验方法第31-32页
        2.2.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2-34页
    2.3 脂质体纳米载体(CREKA-LIPO-T)抑制血小板诱导的癌细胞的内皮间叶转化及细胞侵袭第34-39页
        2.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4页
        2.3.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5-39页
    2.4 脂质体纳米载体(CREKA-LIPO-T)体内代谢行为及肿瘤靶向研究第39-42页
        2.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9-40页
        2.4.2 实验方法第40页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2页
    2.5 脂质体纳米载体(CREKA-LIPO-T)体内抗转移研究第42-44页
        2.5.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2页
        2.5.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2.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44页
    2.6 脂质体纳米载体(CREKA-LIPO-T)的体内安全性评价第44-47页
        2.6.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4页
        2.6.2 实验方法第44页
        2.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47页
    2.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局部敲除肿瘤相关血小板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抗肿瘤机制研究第48-80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聚合物磷脂杂化纳米载体(PLP-D-R)的构建及表征第48-53页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8-49页
        3.2.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3.2.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1-53页
    3.3 聚合物磷脂杂化纳米载体(PLP-D-R)体外酶响应验证第53-55页
        3.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3页
        3.3.2 实验方法第53-54页
        3.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4-55页
    3.4 聚合物磷脂杂化纳米载体(PLP-D-R)细胞毒性试验第55-57页
        3.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5-56页
        3.4.2 实验方法第56页
            3.4.2.1 细胞毒性实验第56页
        3.4.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6-57页
    3.5 聚合物磷脂杂化纳米载体(PLP-D-R)体内分布和代谢第57-63页
        3.5.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7页
        3.5.2 实验方法第57-59页
        3.5.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9-63页
    3.6 PLP-D-R局部敲除肿瘤相关血小板及渗透性实验第63-70页
        3.6.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3页
        3.6.2 实验方法第63-65页
        3.6.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5-70页
    3.7 聚合物磷脂杂化纳米载体(PLP-D-R)体内抗肿瘤实验第70-77页
        3.7.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70页
        3.7.2 实验方法第70-72页
        3.7.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72-77页
    3.8 聚合物磷脂杂化纳米载体(PLP-D-R)安全性评价第77-79页
        3.8.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77页
        3.8.2 实验方法第77页
        3.8.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77-79页
    3.9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6页
    4.1 全文结论第80-81页
    4.2 课题创新点第81-82页
    4.3 不足与展望第82-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2-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芦丁保护心肌并增敏吡柔比星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探讨
下一篇:几丁糖胶液复合物对腹腔粘连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