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10-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研究目的、内容及可能创新 | 第19-22页 |
第一章 蒙昧走向文明: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历史演进 | 第22-36页 |
第一节 从蒙昧到文明时代人的发展状况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古代宗教传统中人的完善观念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文明时代人的完善的认识与考察 | 第27-36页 |
一、西方哲学中人的自我完善的阐明 | 第28-33页 |
三、中国传统经典中人的自我完善的解读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发展方式的变迁:非完善到完善的逻辑嬗变 | 第36-60页 |
第一节 完善的人学界定与特征 | 第36-41页 |
一、完善的人学界定 | 第36-39页 |
二、完善的基本特征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人的“非完善性”之特质透视 | 第41-46页 |
一、未完成性 | 第41-43页 |
二、非确定性 | 第43-45页 |
三、不完满性 | 第45-46页 |
第三节 非完善性:现代人面临的发展困境 | 第46-52页 |
一、资本逻辑下人性的萎缩 | 第47-48页 |
二、技术理性下的非人性化 | 第48-50页 |
三、精神生活的迷惘与彷徨 | 第50-52页 |
第四节 完善性表达:“总体的人”及其生成 | 第52-60页 |
一、卢卡奇人的存在之总体性 | 第52-54页 |
二、布洛赫:“人是希望的存在” | 第54-56页 |
三、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批判 | 第56-60页 |
第三章 交叉与融合:“人的完善”思想的相关探寻 | 第60-82页 |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中的发展与人的完善 | 第60-67页 |
一、舍勒提出“人是精神趋向的X”论断 | 第60-63页 |
二、兰德曼提出“人是文化存在”论断 | 第63-66页 |
三、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论断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的完善思想的研究 | 第67-76页 |
一、弗洛姆之完整的人的思想 | 第68-72页 |
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思想 | 第72-76页 |
第三节 “半人”到“完人”:教育学中人的培养 | 第76-82页 |
一、道德与知识内外兼备 | 第78-79页 |
二、教育培养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 第79页 |
三、教育对象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 第79-80页 |
四、教育使人成为人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理论赋予人的完善新理解 | 第82-90页 |
第一节 宗教批判:彼岸回归此岸的精神拯救 | 第82-84页 |
第二节 人的完善的推动力:异化的存在与扬弃 | 第84-85页 |
第三节 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统一 | 第85-88页 |
一、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 | 第86页 |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86-87页 |
三、人的需要 | 第87-88页 |
第四节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完善的终极目的 | 第88-90页 |
第五章 通向完善之路:人的完善何以可能 | 第90-112页 |
第一节 困境及其缘由:发展有代价,但本身“不可抗拒” | 第90-93页 |
一、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代价 | 第90-92页 |
二、永续性发展:发展代价的趋向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发展及其创新:人之完善的理论吁求 | 第93-99页 |
一、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 第93-96页 |
二、马克思视域中人的发展诉求 | 第96-97页 |
三、“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旨归 | 第97-99页 |
第三节 实践及其出路:完善之可行性渠径 | 第99-112页 |
一、价值引领:高扬民主、自由和平等 | 第101-103页 |
二、精神体验:潜能的自我挖掘与创造 | 第103-106页 |
三、时代召唤:合理性发展与自我实现 | 第106-112页 |
结语 | 第112-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致谢 | 第124-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