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深松对植株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深松对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密度对植株性状影响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4 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1.2.5 灌浆特性研究 | 第13页 |
1.2.6 冠层结构与叶片衰老 | 第13-14页 |
1.2.7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5页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5-17页 |
2.3.1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15页 |
2.3.2 叶片衰老指标的测定 | 第15-16页 |
2.3.3 籽实灌浆的测定 | 第16页 |
2.3.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16页 |
2.3.5 测产与考种 | 第16页 |
2.3.6 抗衰老性综合评价 | 第16-17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4页 |
3.1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18-24页 |
3.1.1 土壤紧实度的变化 | 第18页 |
3.1.2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18-19页 |
3.1.3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第19-21页 |
3.1.4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5 对土壤三相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6 土壤特性对向日葵籽实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4-29页 |
3.2.1 对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2 对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胞间CO2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光合指标的综合分析 | 第26-28页 |
3.2.4 对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叶片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9-37页 |
3.3.1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2 深松增密后对向日葵枯叶数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3 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指标变化 | 第33-37页 |
3.3.3.1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3.3.3.2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3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4 深松增密下叶片生理指标抗衰老性的综合评价 | 第35-37页 |
3.4 深松增密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1 籽粒含水量变化动态 | 第37-39页 |
3.4.2 籽实干物质积累 | 第39页 |
3.4.3 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关系 | 第39-40页 |
3.5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 第40-44页 |
3.5.1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深松增密对籽实特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49页 |
4.1 讨论 | 第44-46页 |
4.1.1 深松增密对向日葵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4页 |
4.1.2 向日葵叶片衰老和光合特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4.1.3 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4 库容关系与干物质协调变化 | 第46页 |
4.1.5 延缓向日葵衰老的机制研究 | 第46页 |
4.2 结论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