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认知的博览建筑的交通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博览建筑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博览建筑交通空间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场所理论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概况 | 第13-16页 |
1.3.1 博览建筑 | 第13-14页 |
1.3.2 博览建筑的交通空间 | 第14-15页 |
1.3.3 场所认知现象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博览建筑交通空间基本概述 | 第18-27页 |
2.1 博览建筑及交通空间形态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 当代博览建筑交通空间基本形态解析 | 第19-26页 |
2.2.1 节点型交通空间 | 第21页 |
2.2.2 线型交通空间 | 第21-23页 |
2.2.3 立体型交通空间 | 第23-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博览建筑交通空间的场所认知相关解析 | 第27-40页 |
3.1 场所认知相关理论概述 | 第27-28页 |
3.2 交通空间中场所认知塑造的意义 | 第28-29页 |
3.3 场所认知的组成部分 | 第29-31页 |
3.3.1 认知的主体——人 | 第29-30页 |
3.3.2 认知的客体——空间环境 | 第30-31页 |
3.3.3 认知的媒介——影响环境的因素 | 第31页 |
3.4 交通空间中场所认知塑造的切入点 | 第31-39页 |
3.4.1 场地的自然环境 | 第31-35页 |
3.4.2 叙事的人文表达 | 第35-37页 |
3.4.3 特定的场所主题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场所认知在博览建筑交通空间中的塑造方法 | 第40-56页 |
4.1 情节丰富的交通空间组织形态 | 第40-47页 |
4.1.1 连续的路径组织方式 | 第41-43页 |
4.1.2 强化的空间节点主题 | 第43-44页 |
4.1.3 开放的空间层次界限 | 第44-47页 |
4.2 烘托主题的环境空间氛围 | 第47-52页 |
4.2.1 光影的运用与表达 | 第47-49页 |
4.2.2 材质的肌理与触觉 | 第49-51页 |
4.2.3 气味的扩散与传播 | 第51-52页 |
4.2.4 装饰的象征与内涵 | 第52页 |
4.3 公众体验的交通空间塑造 | 第52-55页 |
4.3.1 公众活动参与的场所体验 | 第53-54页 |
4.3.2 动态体验式场景的情境塑造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信息化视角下的场所体验塑造 | 第56-61页 |
5.1 虚拟化交通空间塑造 | 第56-57页 |
5.2 交互式交通空间塑造 | 第57-58页 |
5.3 多维度交通情境塑造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龙舟文化馆实践分析 | 第61-68页 |
6.1 项目概述 | 第61-62页 |
6.2.1 设计背景 | 第61页 |
6.2.2 设计概况 | 第61-62页 |
6.2 文化馆设计切入点 | 第62-63页 |
6.3 龙舟文化馆交通空间场所认知塑造 | 第63-66页 |
6.3.1 开放连续的交通空间组织 | 第63-64页 |
6.3.2 期和主题的场所空间塑造 | 第64-66页 |
6.3.3 体验式的空间情境塑造 | 第6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