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简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2.1 资产证券化融资概述 | 第15-21页 |
2.1.1 资产证券化融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资产证券化融资分类 | 第16-17页 |
2.1.3 资产证券融资动机 | 第17-19页 |
2.1.4 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和一般流程 | 第19-21页 |
2.2 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分类 | 第21-22页 |
2.2.1 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21-22页 |
2.3 租赁资产证券化融资关键环节 | 第22-26页 |
2.3.1 现金流分析 | 第23-24页 |
2.3.2 资产重组 | 第24页 |
2.3.3 风险隔离 | 第24页 |
2.3.4 信用增级 | 第24-26页 |
第3章 案例介绍 | 第26-40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26-27页 |
3.2 产品概况 | 第27-32页 |
3.2.1 产品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2.2 原始权益人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3.2.3 资产管理人基本情况 | 第31页 |
3.2.4 托管银行、监管银行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2.5 评级机构基本情况 | 第32页 |
3.3 产品设计 | 第32-35页 |
3.4 产品资金池 | 第35-36页 |
3.5 信用增级方式 | 第36-38页 |
3.5.1 资产赎回 | 第36-37页 |
3.5.2 超额覆盖 | 第37页 |
3.5.3 优先/次级结构 | 第37-38页 |
3.6 产品交易结构 | 第38-40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40-54页 |
4.1 专项计划运行现状 | 第40-41页 |
4.2 专项计划动机分析 | 第41-43页 |
4.2.1 财务动机 | 第41-43页 |
4.2.2 合理规避监管需求 | 第43页 |
4.3 专项计划成本分析 | 第43-45页 |
4.3.1 预期收益率分析 | 第43-45页 |
4.3.2 其他融资成本分析 | 第45页 |
4.4 基础资产池分析 | 第45-50页 |
4.4.1 基础资产现金流稳定性分析 | 第47页 |
4.4.2 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预测合理性分析 | 第47-50页 |
4.5 专项计划计划管理人特殊性 | 第50-51页 |
4.6 专项计划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 第51-54页 |
4.6.1 与原始权益人有关 | 第51-52页 |
4.6.2 与基础资产有关 | 第52-53页 |
4.6.3 与信用增级有关 | 第53-54页 |
第5章 本案例启示与借鉴 | 第54-61页 |
5.1 稳定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功的前提 | 第54-56页 |
5.1.1 基础资产需合法合规 | 第54-55页 |
5.1.2 基础资产应当优质 | 第55页 |
5.1.3 基础资产应注意入池后风险 | 第55-56页 |
5.2 破产隔离机制设计合理与否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功与否的关键 | 第56-57页 |
5.2.1 基础资产应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隔离 | 第56页 |
5.2.2 资产证券化应以合理对价真实出售 | 第56-57页 |
5.2.3 应设立能实现破产隔离的SPV | 第57页 |
5.3 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功的重要保证 | 第57-58页 |
5.3.1 确保内部增信措施的有效性 | 第57-58页 |
5.3.2 重视外部增信措施 | 第58页 |
5.3.3 注意防范产生的信用风险 | 第58页 |
5.4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作为保障 | 第58-61页 |
5.4.1 加强顶层政策的规划 | 第59页 |
5.4.2 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 第59-60页 |
5.4.3 落实相关的执行措施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