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风力发电概况 | 第9-12页 |
1.2.1 全球风电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2.2 我国风电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静态电压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暂态电压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3 风电并网系统电压稳定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4 风电场无功补偿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第16-30页 |
2.1 风力机模型 | 第16-19页 |
2.1.1 风速模型 | 第16-17页 |
2.1.2 叶片模型 | 第17页 |
2.1.3 传动部分模型 | 第17-18页 |
2.1.4 风能转化为机械能 | 第18-19页 |
2.2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模型 | 第19-24页 |
2.2.1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2.2 静态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2.3 动态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2.3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的控制系统模型 | 第24-27页 |
2.3.1 风力发电机桨距控制 | 第24-25页 |
2.3.2 转子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第25-26页 |
2.3.3 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第26-27页 |
2.4 风电场等值 | 第27-29页 |
2.4.1 风电场等值模型 | 第27-29页 |
2.4.2 风电场等值的基本方法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风电并网系统电压稳定分析 | 第30-41页 |
3.1 电压失稳的过程分析 | 第30-31页 |
3.1.1 电压失稳的静态过程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1.2 电压失稳的动态过程分析方法 | 第31页 |
3.2 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 第31-35页 |
3.2.1 PV曲线法 | 第31-33页 |
3.2.2 VQ曲线法 | 第33-34页 |
3.2.3 灵敏度分析法 | 第34-35页 |
3.2.4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指标 | 第35页 |
3.3 暂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 第35-40页 |
3.3.1 时域仿真法 | 第35-36页 |
3.3.2 暂态电压稳定的分析过程 | 第36-37页 |
3.3.3 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风电并网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8页 |
4.1 模型系统的构成 | 第41-42页 |
4.2 不同条件下系统各节点电压的变化情况 | 第42-44页 |
4.2.1 风电场不同出力时各节点电压变化 | 第42-43页 |
4.2.2 风电场切机时各节点电压变化 | 第43-44页 |
4.3 不同条件下系统各节点U-Q灵敏度的变化情况 | 第44-46页 |
4.3.1 风电场不同出力时各节点电压灵敏度变化 | 第44-45页 |
4.3.2 风电场切机时各节点电压变化 | 第45-46页 |
4.4 不同条件下系统重要节点的PV曲线变化情况 | 第46-47页 |
4.4.1 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时1、8节点的PV曲线变化 | 第46页 |
4.4.2 提高发电机端电压时1、8节点的PV曲线变化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风电并网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56页 |
5.1 模型系统的构成 | 第48-49页 |
5.2 单相接地短路对暂态电压稳定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1 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后定子侧和转子侧电压变化 | 第49页 |
5.2.2 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后模型系统母线电压变化 | 第49-50页 |
5.3 三相短路故障对暂态电压稳定的影响 | 第50-53页 |
5.3.1 三相短路故障后定子侧和转子侧变化 | 第50-51页 |
5.3.2 三相短路故障后模型系统有功和无功变化 | 第51页 |
5.3.3 三相短路故障后模型系统母线电压变化 | 第51-53页 |
5.4 基于改进小生境遗传算法设置无功补偿 | 第53-55页 |
5.4.1 小生境遗传算法 | 第53页 |
5.4.2 改进小生境遗传算法 | 第53-54页 |
5.4.3 改进小生境遗传算法的应用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总结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