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13-15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13-14页 |
1.1.2 蓝藻水华 | 第14-15页 |
1.2 蓝藻水华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 第15-17页 |
1.2.1 导致养殖水体溶解氧降低 | 第15页 |
1.2.2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 第15-16页 |
1.2.3 产生异味物质 | 第16-17页 |
1.3 细菌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藻类的互作效应 | 第17-19页 |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蓝藻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9-23页 |
1.4.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19-21页 |
1.4.2 宏基因组的概念 | 第21页 |
1.4.3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蓝藻及其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蓝藻研究的高通量测序方法体系建立 | 第25-34页 |
2.1 水体蓝藻高通量研究总流程 | 第25-26页 |
2.2 蓝藻高通量测序中DNA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 不同研究尺度下高通量测序的建库策略 | 第27-30页 |
2.3.1 扩增引物选择 | 第27-28页 |
2.3.2 建库PCR扩增 | 第28-29页 |
2.3.3 DNA纯化回收 | 第29-30页 |
2.3.4 DNA定量混合 | 第30页 |
2.4 蓝藻生态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流程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水华及其附生菌群的分子检测 | 第34-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采样点及采样策略 | 第34-35页 |
3.1.2 水体理化指标测定 | 第35页 |
3.1.3 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文库构建 | 第35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1.5 数据统计 | 第35-36页 |
3.2 结果 | 第36-42页 |
3.2.1 海河-于桥水库微囊藻水华期间水体理化指标 | 第36页 |
3.2.2 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结果 | 第36-37页 |
3.2.3 海河-于桥水库微囊藻水华期间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7-38页 |
3.2.4 微囊藻水华期间蓝藻及其附生菌群结构的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3.2.5 蓝藻水华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40-42页 |
3.3 讨论 | 第42-45页 |
第四章 蓝藻群落的季节演替研究 | 第45-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 采样断面布设 | 第45-46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4.2 结果 | 第46-53页 |
4.2.1 水质特征动态变化 | 第46-48页 |
4.2.2 蓝藻基因型组成及时空分布特点 | 第48-51页 |
4.2.3 回水区蓝藻演替规律 | 第51-52页 |
4.2.4 回水区水体环境因子对微囊藻水华及其内部结构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微囊藻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6-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5.2 结果 | 第56-64页 |
5.2.1 海河-于桥微囊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差异 | 第56-59页 |
5.2.2 海河-于桥微囊藻beta多样性分析 | 第59-62页 |
5.2.3 海河-于桥微囊藻的遗传进化学分析 | 第62-63页 |
5.2.4 微囊藻的基因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5.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