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1.1.1 地质历史时期的超大陆旋回 | 第12-16页 |
1.1.2 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 | 第16-24页 |
1.2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4-25页 |
1.3 工作量与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样品岩相学 | 第27-37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29页 |
2.2 样品岩相学特征 | 第29-36页 |
2.2.1 TTG质片麻岩类 | 第29-34页 |
2.2.2 变质表壳岩类 | 第34-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敦煌杂岩的变形特征 | 第37-46页 |
3.1 干沟构造剖面 | 第37-39页 |
3.2 大水峡构造剖面 | 第39-43页 |
3.3 瓜州城南构造剖面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 | 第46-77页 |
4.1 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4.2 分析结果 | 第47-70页 |
4.3 讨论 | 第70-77页 |
4.3.1 敦煌地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 | 第70-72页 |
4.3.2 敦煌地区~500-400 Ma的构造-热事件 | 第72-73页 |
4.3.3 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地壳生长 | 第73-74页 |
4.3.4 构造意义 | 第74-77页 |
第五章 敦煌杂岩的变质特征 | 第77-90页 |
5.1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 第77页 |
5.2 分析结果 | 第77-86页 |
5.3 讨论 | 第86-90页 |
5.3.1 变质作用时代 | 第86-87页 |
5.3.2 变质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 第87-9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0页 |
附录 | 第110-111页 |
A.1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0页 |
A.2 论文发表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