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12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宏观影响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现实影响的研究 | 第13页 |
1.3.3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配套支持措施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生育意愿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生育意愿 | 第16页 |
2.1.2 人口政策 | 第16页 |
2.1.3 人口结构 | 第16-17页 |
2.1.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孩子的成本-效用理论 | 第18页 |
2.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 第18页 |
2.2.3 孩子数量-质量替代论 | 第18-19页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9页 |
2.2.5 公共政策运作规律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保定市人口发展状况 | 第21-25页 |
3.1 保定市人口数量增长情况 | 第21-23页 |
3.2 保定市人口年龄结构 | 第23页 |
3.3 保定市出生人口性别结构 | 第23-25页 |
第4章 保定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5-41页 |
4.1 调查对象和样本一般情况 | 第25-28页 |
4.2 样本生育意愿、生育状况和生育目的 | 第28-31页 |
4.2.1 生育状况 | 第28页 |
4.2.2 理想子女数 | 第28-30页 |
4.2.3 性别偏好 | 第30页 |
4.2.4 生育目的 | 第30-31页 |
4.3 政策实施的现实困境 | 第31-34页 |
4.3.1 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存在落差 | 第31页 |
4.3.2 劳动力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 第31-32页 |
4.3.3 政策覆盖人群逐渐减少 | 第32-34页 |
4.3.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受到冲击 | 第34页 |
4.4 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4.4.1 生育成本过高 | 第34-36页 |
4.4.2 女性就业权保障制度缺位 | 第36-37页 |
4.4.3 阶段性基本公共资源需求增加 | 第37-39页 |
4.4.4 严厉的人口生育政策 | 第39-41页 |
第5章 保定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困境的应对策略 | 第41-48页 |
5.1 出台鼓励适度生育政策 | 第41-42页 |
5.1.1 现金补贴政策 | 第41页 |
5.1.2 税收优惠政策 | 第41-42页 |
5.1.3 生育保障政策 | 第42页 |
5.1.4 优化产假制度 | 第42页 |
5.2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42-45页 |
5.2.1 正确把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需求量的特征 | 第42-43页 |
5.2.2 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短板 | 第43-45页 |
5.3 建立女性就业权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5.3.1 设立就业歧视专职监管机构 | 第45-46页 |
5.3.2 推进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落地 | 第46页 |
5.4 建立二孩生育成本多元分摊机制 | 第46-48页 |
5.4.1 明确政府的兜底责任 | 第46-47页 |
5.4.2 明确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