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造血干细胞简介 | 第14-16页 |
1.1.1 脊椎动物的造血发生 | 第14页 |
1.1.2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 第14-15页 |
1.1.3 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因子 | 第15页 |
1.1.4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血液疾病 | 第15-16页 |
1.2 造血干细胞的体外获得 | 第16-18页 |
1.2.1 多能干细胞分化获得HSC | 第16-17页 |
1.2.2 体细胞转分化获得HSC | 第17-18页 |
1.3 课题设计与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3.1 课题设计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2 质粒载体 | 第20-21页 |
2.1.3 主要细胞系 | 第21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8页 |
2.2.1 Blunt载体质粒构建 | 第22-27页 |
2.2.2 pMXs载体质粒构建 | 第27-29页 |
2.2.3 大提质粒和酶切验证 | 第29-31页 |
2.2.4 磷酸钙转染法包装病毒的探索 | 第31页 |
2.2.5 MEF的获取与培养 | 第31-33页 |
2.2.6 质粒载体表达鉴定 | 第33-34页 |
2.2.7 OP9细胞的辐照观察 | 第34页 |
2.2.8 OP9-DL1细胞系的制备 | 第34-36页 |
2.2.9 感染效率优化 | 第36-38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38-94页 |
3.1 引物设计结果 | 第38-42页 |
3.1.1 cDNAPCR引物设计结果 | 第38-39页 |
3.1.2 同源重组引物设计结果 | 第39-41页 |
3.1.3 特异PCR引物设计结果 | 第41-42页 |
3.2 转录因子Blunt质粒载体验证 | 第42-59页 |
3.2.1 质粒Blunt-Bmi1的酶切和测序 | 第42-43页 |
3.2.2 质粒Blunt-Dnmt3b的酶切和测序 | 第43-44页 |
3.2.3 质粒Blunt-Erg的酶切和测序 | 第44-45页 |
3.2.4 质粒Blunt-Gata2的酶切和测序 | 第45-46页 |
3.2.5 质粒Blunt-Hlf的酶切和测序 | 第46-47页 |
3.2.6 质粒Blunt-Hif3a的酶切和测序 | 第47-48页 |
3.2.7 质粒Blunt-Irf2的酶切和测序 | 第48-49页 |
3.2.8 质粒Blunt-Lmo2的酶切和测序 | 第49-50页 |
3.2.9 质粒Blunt-Meis1的酶切和测序 | 第50-51页 |
3.2.10 质粒Blunt-Mllt3的酶切和测序 | 第51-52页 |
3.2.11 质粒Blunt-Mycn的酶切和测序 | 第52-53页 |
3.2.12 质粒Blunt-Nfix的酶切和测序 | 第53-54页 |
3.2.13 质粒Blunt-Nkx2-3的酶切和测序 | 第54-55页 |
3.2.14 质粒Blunt-Runx1的酶切和测序 | 第55-56页 |
3.2.15 质粒Blunt-Scl的酶切和测序 | 第56-57页 |
3.2.16 质粒Blunt-Stat4的酶切和测序 | 第57-58页 |
3.2.17 质粒Blunt-Vdr的酶切和测序 | 第58-59页 |
3.3 pMXs质粒载体验证 | 第59-79页 |
3.3.1 质粒pMXs-Bmi1酶切和测序 | 第59-60页 |
3.3.2 质粒pMXs-Dnmt3b酶切和测序 | 第60-61页 |
3.3.3 质粒pMXs-Erg酶切和测序 | 第61-62页 |
3.3.4 质粒pMXs-Gata2酶切和测序 | 第62-63页 |
3.3.5 质粒pMXs-Gfi1酶切和测序 | 第63-64页 |
3.3.6 质粒pMXs-Hlf酶切和测序 | 第64-65页 |
3.3.7 质粒pMXs-Hif3a酶切和测序 | 第65-66页 |
3.3.8 质粒pMXs-Irf2酶切和测序 | 第66-67页 |
3.3.9 质粒pMXs-Lmo2酶切和测序 | 第67-68页 |
3.3.10 质粒pMXs-Meis1酶切和测序 | 第68-69页 |
3.3.11 质粒pMXs-Mllt3酶切和测序 | 第69-70页 |
3.3.12 质粒pMXs-Mpl酶切和测序 | 第70-71页 |
3.3.13 质粒pMXs-Mycn酶切和测序 | 第71-72页 |
3.3.14 质粒pMXs-Nfix酶切和测序 | 第72-73页 |
3.3.15 质粒pMXs-Nkx2-3酶切和测序 | 第73-74页 |
3.3.16 质粒pMXs-Runx1酶切和测序 | 第74-75页 |
3.3.17 质粒pMXs-Scl酶切和测序 | 第75-76页 |
3.3.18 质粒pMXs-Stat4酶切和测序 | 第76-78页 |
3.3.19 质粒pMXs-Vdr酶切和测序 | 第78-79页 |
3.4 大提质粒酶切验证 | 第79-80页 |
3.5 磷酸钙转染法包装病毒结果 | 第80-82页 |
3.5.1 不同质粒用量的钙转结果比较 | 第80页 |
3.5.2 不同方法的钙转结果比较 | 第80-81页 |
3.5.3 不同PH值HBS的钙转结果比较 | 第81-82页 |
3.5.4 239 T不同生长时间的钙转结果比较 | 第82页 |
3.6 MEF培养观察 | 第82页 |
3.7 包毒和感染 | 第82-83页 |
3.8 载体表达鉴定 | 第83-84页 |
3.9 OP9细胞辐照后观察 | 第84-86页 |
3.10 OP9-DL1细胞系的构建与培养 | 第86-89页 |
3.10.1 pCDH载体构建OP9-DL1细胞系 | 第86-87页 |
3.10.2 pMXs载体构建OP9-DL1细胞系 | 第87-89页 |
3.11 感染效率优化结果 | 第89-94页 |
3.11.1 流式检测钙转效率 | 第89页 |
3.11.2 不浓缩的病毒检测感染效率 | 第89-90页 |
3.11.3 浓缩的病毒检测感染效率 | 第90-9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94-9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活动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