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旅馆、客栈、招待所论文

基于王澍的建筑语言探索中式酒店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课题来源第12-13页
    1.2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5 论文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类型学与本文的写作思路第18-28页
    2.1 类型学的起源第18-19页
    2.2 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类型学第19-27页
        2.2.1 罗西的“元”理论类型学第19-20页
        2.2.2 罗西的批判功能主义的类型学第20-21页
        2.2.3 罗西的形态学第21-23页
        2.2.4 罗西的城市观第23-24页
        2.2.5 王澍对阿尔多·罗西的继承和改变第24-27页
    2.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结构原则第27-28页
第三章 文人建筑师王澍第28-33页
    3.1 王澍的编年记(1963—2017)第28-31页
    3.2 王澍的书写与建筑的关系第31-33页
第四章 王澍的室内设计类型学分析——《设计的开始》第33-57页
    4.1 开始的开始——上世纪90年代的初期思考与海宁市青少年宫第33-34页
    4.2 案例1——陈默工作室,意义替换(理解、分解、再构造)、自我复制的操作方法第34-43页
    4.3 案例2——拆房与造园,王澍自宅的3次概念转化第43-51页
    4.4 案例3——水岸山居客房设计,空间有限,意境无穷第51-55页
        4.4.1 传统中式酒店客房设计简述第52-53页
        4.4.2 水岸山居酒店客房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王澍室内设计法——意义替换和意向留白第55-57页
第五章 王澍的城市设计分析——时间停滞的城市与造字法第57-109页
    5.1 豸峰全图的观法——织体城市价值观(非递进关系的平级写作)第57-58页
    5.2 织体城市——一种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城乡构筑系统第58-59页
    5.3 案例1——织体城市的片段与缩影,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第59-73页
    5.4. 案例2——宁波博物馆,技艺造山、记忆造墙第73-95页
        5.4.1 宁波博物馆设计分析第73-89页
        5.4.2 记忆造墙——瓦爿墙的构造技法第89-95页
    5.5 王澍建筑群设计方法论——造字法第95-108页
        5.5.1 中式造字法——差异性模件设计法第95-100页
        5.5.2 水岸山居酒店的造字法分析第100-108页
    5.6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王澍的建筑单体类型学分析第109-134页
    6.1 王澍的建筑类型——五散房的类型分析第109-111页
    6.2 水房型和船型第111-120页
        6.2.1 水房型第111-118页
        6.2.2 船型第118-120页
    6.3 山房型第120-126页
    6.4 合院型第126-127页
    6.5 太湖房第127-130页
    6.6 本章小结——建筑理型第130-134页
第七章 中式酒店设计研究概论第134-163页
    7.1 酒店的概念及背景第134-135页
    7.2 酒店的分类第135页
    7.3 现代中式酒店的案例第135-138页
    7.4 中式酒店设计存在的问题第138-139页
        7.4.1 酒店设计缺乏文化元素第138页
        7.4.2 酒店的标准和经营模式不明确第138-139页
        7.4.3 缺乏整体设计策略第139页
    7.5 水岸山居酒店设计里中式设计思考1——山: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及观法第139-143页
        7.5.1 三远法概论第139-141页
        7.5.2 水岸山居的三远应用第141-143页
    7.6 水岸山居酒店设计里中式设计思考2——水:王澍作品里水的表达及意向第143-158页
        7.6.1 水与建筑的关系第143-152页
        7.6.2 水意留白第152-155页
        7.6.3 水的特性第155-158页
    7.7 水岸山居酒店设计里中式设计思考3——以桥为界第158-162页
    7.8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第八章 水岸山居——王澍的中式酒店分析第163-212页
    8.1 水岸山居场地分析第163-166页
    8.2 酒店的功能分析第166-179页
        8.2.1 从草图变化看酒店设计的演变第166-173页
        8.2.2 酒店并列的4大功能第173-179页
    8.3 水岸山居的路径分析第179-186页
        8.3.1 酒店的3种进入方式第179-182页
        8.3.2 曲折尽致的路径第182-186页
    8.4 酒店的大屋顶第186-191页
        8.4.1 酒店的大屋顶的类型来源第186-187页
        8.4.2 酒店的大屋顶的构造第187-191页
    8.5 水岸山居酒店立面——剖面形式的立面设计第191-193页
    8.6 水岸山居的25个琐碎的类型第193-211页
    8.7 本章小结,水岸山居酒店的琐碎生活第211-212页
第九章 本文涉及的设计手法总结第212-219页
    9.1 新中式酒店的设计理念:第212-214页
    9.2 从水岸山居酒店总结出的设计方法:第214-217页
    9.3 水岸山居酒店的个人经验第217-219页
结语第219-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23页
附录A第223-22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27-228页
致谢第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满族文化视域下的北方民宿规划与设计研究
下一篇:渤海上京城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