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4页 |
绪论 | 第14-24页 |
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 关于海洋微藻 | 第14页 |
1.2 关于饵料微藻 | 第14-15页 |
1.3 关于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及塔胞藻 | 第15-16页 |
1.4 关于西施舌 | 第16页 |
1.5 关于微藻的浓缩及保存 | 第16-17页 |
2 海洋饵料微藻浓缩及低温保存技术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2.1 微藻浓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9页 |
2.1.1 自然沉降法 | 第17页 |
2.1.2 离心浓缩法 | 第17页 |
2.1.3 超滤技术法 | 第17-18页 |
2.1.4 化学浓缩法 | 第18-19页 |
2.2 海洋微藻的低温保存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9-22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常用化学絮凝剂对饵料微藻的絮凝效应 | 第24-42页 |
1.1 前言 | 第24页 |
1.2 材料 | 第24-25页 |
1.2.1 实验藻种 | 第24页 |
1.2.2 培养基 | 第24-25页 |
1.2.3 试剂 | 第25页 |
1.2.4 仪器 | 第25页 |
1.3 方法 | 第25-27页 |
1.3.1 藻种的培养 | 第25页 |
1.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 第25-26页 |
1.3.3 微藻的浓缩 | 第26页 |
1.3.4 絮凝速率的测定 | 第26页 |
1.3.5 絮凝效率的测定 | 第26页 |
1.3.6 细胞形态的观察 | 第26-27页 |
1.3.7 存活率的测定 | 第27页 |
1.3.8 比生长率的测定 | 第27页 |
1.3.9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1.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1.4.1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的影响 | 第27-31页 |
1.4.1.1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的絮凝效应 | 第27-29页 |
1.4.1.2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1.4.1.3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存活率、比生长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1.4.2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的影响 | 第31-35页 |
1.4.2.1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的絮凝效应 | 第31-33页 |
1.4.2.2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3-34页 |
1.4.2.3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存活率、比生长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1.4.3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的影响 | 第35-39页 |
1.4.3.1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絮凝效应 | 第35-37页 |
1.4.3.2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7-38页 |
1.4.3.3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存活率、比生长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1.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第二章 絮凝剂对饵料微藻生化成分含量及饵料效果的影响 | 第42-52页 |
2.1 前言 | 第42页 |
2.2 材料 | 第42-43页 |
2.2.1 实验藻种 | 第42页 |
2.2.2 培养基 | 第42页 |
2.2.3 试剂 | 第42页 |
2.2.4 仪器 | 第42-43页 |
2.3 方法 | 第43-46页 |
2.3.1 藻种的培养 | 第43页 |
2.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 第43页 |
2.3.3 藻粉的获取方法 | 第43页 |
2.3.4 胞内蛋白和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43-44页 |
2.3.5 胞内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3.6 胞内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3.7 微藻总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3.8 胞内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2.3.9 絮凝微藻的饵料效应实验设计 | 第45页 |
2.3.10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2.4.1 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各种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2.4.2 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3 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4 球等鞭金藻胞、塔胞藻胞絮凝后投喂西施舌的饵料效应 | 第48-49页 |
2.4.4.1 絮凝后的球等鞭金藻对西施舌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4.2 絮凝后塔胞藻对西施舌稚贝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 第49页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饵料微藻浓缩液低温保存条件的探索 | 第52-66页 |
3.1 前言 | 第52页 |
3.2、材料 | 第52-53页 |
3.2.1 实验藻种 | 第52页 |
3.2.2 培养基 | 第52页 |
3.2.3 试剂 | 第52页 |
3.2.4 仪器 | 第52-53页 |
3.3 方法 | 第53-54页 |
3.3.1 藻种的培养 | 第53页 |
3.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 第53页 |
3.3.3 微藻的浓缩 | 第53页 |
3.3.4 抗冻保护剂的配置及添加 | 第53-54页 |
3.3.5 微藻的低温保存 | 第54页 |
3.3.6 微藻的化冻和冷冻保护剂的去除 | 第54页 |
3.3.7 存活率的测定 | 第54页 |
3.3.8 比生长率的测定 | 第54页 |
3.3.9 微藻浓缩液低温保存条件 | 第54页 |
3.3.10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3.4.1 不同低温保存条件对球等便金藻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1.1 浓缩方法、温度对球等鞭金藻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1.2 藻种年龄对球等鞭金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1.3 抗冻保护剂对球等鞭金藻浓缩液低(-30℃)保存的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 不同低温保存条件对亚心形扁藻的影响 | 第57-60页 |
3.4.2.1 浓缩方法、温度对亚心形扁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2.2 藻种年龄对亚心形扁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2.3 抗冻保护剂对亚心形扁藻浓缩液低温(-30℃)保存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不同低温保存条件对塔胞藻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3.1 浓缩方法、温度对塔胞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3.2 藻种年龄对塔胞藻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61页 |
3.4.3.3 抗冻保护剂对塔胞藻浓缩液低(-30℃)保存的影响 | 第61-62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62-66页 |
第四章 普通低温保存对饵料微藻生化成分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66-80页 |
4.1 前言 | 第66页 |
4.2 材料 | 第66-67页 |
4.2.1 实验藻种 | 第66页 |
4.2.2 培养基 | 第66页 |
4.2.3 试剂 | 第66页 |
4.2.4 仪器 | 第66-67页 |
4.3 方法 | 第67-68页 |
4.3.1 藻种的培养 | 第67页 |
4.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 第67页 |
4.3.3 微藻浓缩液的制备 | 第67页 |
4.3.4 微藻浓缩液的低温保存 | 第67页 |
4.3.5 藻粉的获取方法 | 第67页 |
4.3.6 蛋白和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67页 |
4.3.7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7页 |
4.3.8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7页 |
4.3.9 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7页 |
4.3.10 微藻总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7页 |
4.3.11 低温保存后微藻细胞形态及自发荧光图像的观察方法 | 第67-68页 |
4.3.12 数据分析 | 第6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4.4.1 普通低温保存对球等鞭金藻的影响 | 第68-70页 |
4.4.1.1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球等鞭金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 第68页 |
4.4.1.2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球等鞭金藻细胞形态变化 | 第68-70页 |
4.4.2 普通低温保存对塔胞藻的影响 | 第70-73页 |
4.4.2.1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塔胞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 第70-71页 |
4.4.2.2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塔胞藻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71-73页 |
4.4.3 普通低温保存对亚心型扁藻的影响 | 第73-76页 |
4.4.3.1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亚心形扁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 第73-74页 |
4.4.3.2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亚心形扁藻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74-76页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76-8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介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