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 | 第10-11页 |
1.2.1 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3] | 第10页 |
1.2.2 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1.3 地震动指标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常用的地震动指标及研究 | 第11-13页 |
1.3.2 近年来提出的地震动指标及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 第14-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主要工作 | 第14-17页 |
2 超高层结构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 第17-33页 |
2.1 分析模型设计 | 第17-20页 |
2.1.1 分析模型说明 | 第17-20页 |
2.1.2 分析模型设计及配筋 | 第20页 |
2.2 基于ETABS的弹性分析模型 | 第20-21页 |
2.3 基于PERFORM 3D的弹塑性分析模型 | 第21-28页 |
2.3.1 梁柱单元模型[33] | 第21-22页 |
2.3.2 剪力墙单元模型 | 第22-23页 |
2.3.3 本构关系 | 第23-24页 |
2.3.4 材料取值与本构曲线的拟合 | 第24-26页 |
2.3.5 阻尼设置 | 第26-28页 |
2.4 分析模型的校核 | 第28-30页 |
2.4.1 结构总质量 | 第28页 |
2.4.2 模态与周期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3 超高层结构地震响应与地震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67页 |
3.1 相关性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3.2 不同地震动参数之间相关性研究 | 第34-37页 |
3.2.1 地震动参数 | 第34-35页 |
3.2.2 地震动参数的计算 | 第35-36页 |
3.2.3 地震动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6-37页 |
3.3 地震动指标与结构地震响应间相关性研究 | 第37-65页 |
3.3.1 地震动指标和结构响应相关性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3.3.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38-40页 |
3.3.3 近年来提出的地震动指标 | 第40-42页 |
3.3.4 改进的地震动强度指标 | 第42-43页 |
3.3.5 结构地震响应指标与地震动指标的选取 | 第43-44页 |
3.3.6 结构弹性响应与地震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44-54页 |
3.3.7 结构弹塑性响应与地震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54-64页 |
3.3.8 地震动指标的选取建议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超高层建筑地震动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第67-83页 |
4.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67-71页 |
4.1.1 IDA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7页 |
4.1.2 地震动强度指标和损伤指标的选取确定[60] | 第67-68页 |
4.1.3 比例系数计算法 | 第68-69页 |
4.1.4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 | 第69页 |
4.1.5 破坏状态的定义 | 第69-70页 |
4.1.6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步骤 | 第70-71页 |
4.2 超高层结构的地震强度指标有效性分析 | 第71-81页 |
4.2.1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基本性质 | 第71-72页 |
4.2.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有效性评价方法 | 第72-73页 |
4.2.3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第73-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3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100页 |
A 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5.1.5 条 | 第91-93页 |
B 地震动参数表 | 第93-97页 |
C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97-100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