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1.1.1 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 第11-14页 |
1.1.2 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生存危机 | 第14-17页 |
1.1.3 城市设置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1.1.4 传统节日及其场所的处境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相关理论 | 第27-35页 |
2.1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相关概念 | 第27-31页 |
2.1.1 场所 | 第27-28页 |
2.1.2 场所与空间 | 第28-29页 |
2.1.3 场所精神 | 第29-30页 |
2.1.4 无场所 | 第30页 |
2.1.5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 | 第30-31页 |
2.2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分类 | 第31-33页 |
2.2.1 按照功能和性质分类 | 第31-32页 |
2.2.2 按照群众参与广度和规模分类 | 第32页 |
2.2.3 按照场所存在状况分类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相关原则和指标 | 第35-55页 |
3.1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原则 | 第35-44页 |
3.1.1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计的系统性原则 | 第36-37页 |
3.1.2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计的可持续原则 | 第37-40页 |
3.1.3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安全性原则 | 第40-41页 |
3.1.4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可识别原则 | 第41-42页 |
3.1.5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参与性原则 | 第42-43页 |
3.1.6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开放性原则 | 第43-44页 |
3.2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要求 | 第44-45页 |
3.2.1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应该具有城市公共空间所具备的的基本功能 | 第44页 |
3.2.2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应该具有传承历史文化习俗的功能 | 第44页 |
3.2.3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应该具有开展节日活动的功能 | 第44-45页 |
3.2.4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应该具有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 | 第45页 |
3.3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相关指标 | 第45-49页 |
3.3.1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要求 | 第45-46页 |
3.3.2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的相关指标 | 第46-49页 |
3.4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配套设施要求 | 第49-52页 |
3.4.1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配套设施的内容与分类 | 第49-51页 |
3.4.2 传统节日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 | 第51-52页 |
3.5 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措施 | 第52-53页 |
3.5.1 人的安全管理 | 第52-53页 |
3.5.2 场所的安全管理 | 第53页 |
3.5.3 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管理 | 第53页 |
3.5.4 环境的安全管理 | 第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洛阳市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分布状况及设置现状 | 第55-81页 |
4.1 洛阳市城市概况 | 第55-57页 |
4.1.1 洛阳市自然地理条件 | 第55-56页 |
4.1.2 洛阳市历史文化环境特点 | 第56-57页 |
4.2 洛阳市传统节日及相关活动场所的发展状况 | 第57-60页 |
4.3 洛阳市历史上的重要传统节日举办情况 | 第60-73页 |
4.3.1 牡丹文化节 | 第60-69页 |
4.3.2 元宵节灯会 | 第69-71页 |
4.3.3 洛阳庙会 | 第71-73页 |
4.4 洛阳市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调查分析 | 第73-76页 |
4.4.1 固定性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现状调查 | 第73-74页 |
4.4.2 临时性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现状调查 | 第74-76页 |
4.5 洛阳市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76-78页 |
4.5.1 城市活动场所建设有西式化的倾向,特色地域文化遭遇危机 | 第76-77页 |
4.5.2 重视传统节日牡丹花会的活动场所建设,忽视了其他传统节日场所建设 | 第77-78页 |
4.5.3 传统节日原有活动场所设置不能满足当代人口规模和使用上的需求 | 第78页 |
4.5.4 缺乏整体性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与设计 | 第78页 |
4.5.5 节日期间城市交通拥挤,游客量分布不均匀 | 第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5 洛阳市传统节日——牡丹文化节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策略与方法 | 第81-95页 |
5.1 洛阳市牡丹文化节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策略 | 第81-83页 |
5.1.1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选择场地进行扩建或修建 | 第81页 |
5.1.2 与城市路网相结合,分散人流量,舒缓交通压力 | 第81-82页 |
5.1.3 熟悉洛阳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科学进行牡丹的色彩和种类布局 | 第82页 |
5.1.4 了解洛阳牡丹的历史和文化,提炼文化设施设置元素 | 第82-83页 |
5.1.5 根据牡丹文化节公共活动场所的特色基础,进行特色趋势引导 | 第83页 |
5.2 洛阳市牡丹文化节活动场所的布局方案 | 第83-89页 |
5.2.1 布局分析 | 第83-86页 |
5.2.2 布局目标 | 第86页 |
5.2.3 布局方案 | 第86-89页 |
5.3 洛阳市牡丹文化节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的建议 | 第89-92页 |
5.4 洛阳市牡丹文化节公共活动场所建设要点 | 第92-94页 |
5.4.1 固定性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建设要点 | 第92-93页 |
5.4.2 临时性传统节日公共活动场所建设要点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03-10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