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蓝藻水华 | 第10-15页 |
1.1.1 蓝藻水华的现象 | 第10-11页 |
1.1.2 蓝藻水华的成因 | 第11-13页 |
1.1.3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4 蓝藻水华的治理 | 第14-15页 |
1.2 微囊藻群体 | 第15-19页 |
1.2.1 环境因素对微囊藻群体的诱导作用 | 第15-17页 |
1.2.2 微囊藻群体形成的机制 | 第17-18页 |
1.2.3 优势种群与水华暴发 | 第18页 |
1.2.4 室内诱导藻类群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微囊藻群体和单细胞对磷利用的生理响应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2 单一环境因素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及群体效应 | 第22-48页 |
2.1 不同初始N、P浓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及群体效应 | 第22-30页 |
2.1.1 引言 | 第22页 |
2.1.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 不同初始Ca2+浓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及群体效应 | 第30-35页 |
2.2.1 引言 | 第30页 |
2.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2.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3 不同光强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及群体效应 | 第35-41页 |
2.3.1 引言 | 第35-36页 |
2.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2.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2.4 不同温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及群体效应 | 第41-46页 |
2.4.1 引言 | 第41页 |
2.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2.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2.5 小结 | 第46-48页 |
3 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及群体效应 | 第48-54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3.3.1 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 | 第49-50页 |
3.3.2 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群体效应 | 第50-52页 |
3.3.3 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铜绿微囊藻胞外多糖(EPS)含量变化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4 单细胞与群体铜绿微囊藻形态特征及对磷利用生理响应的比较 | 第54-74页 |
4.1 单细胞与群体微囊藻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54-63页 |
4.1.1 引言 | 第54页 |
4.1.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4.1.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4.2 单细胞与群体微囊藻对磷利用的生理响应比较 | 第63-70页 |
4.2.1 引言 | 第63-64页 |
4.2.2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4.2.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4.3 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 第70-72页 |
4.3.1 微囊藻群体形成的生物学解释 | 第70-71页 |
4.3.2 群体微囊藻成为优势藻种的原因 | 第71页 |
4.3.3 蓝藻水华形成机制的提出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