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第一部分 α_2-AR激动剂镇静效应与毒理学评价 | 第20-3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1 动物 | 第20页 |
1.1.2 药品与试剂 | 第20页 |
1.1.3 仪器 | 第20-2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1.2.1 小鼠翻正反射行为模型 | 第21页 |
1.2.2 大鼠翻正反射行为模型 | 第21-22页 |
1.2.3 小鼠急性毒性模型 | 第22页 |
1.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3-32页 |
1.3.1 翻正反射消失模型建立 | 第23-29页 |
1.3.1.1 美托咪啶(i.v.)对小鼠翻正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1.2 美托咪啶(s.c.)对小鼠翻正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1.3 右美托咪啶(i.v.)对小鼠翻正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1.4 右美托咪啶(s.c.)对小鼠翻正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26页 |
1.3.1.5 美托咪啶(i.v.)对大鼠翻正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26-28页 |
1.3.1.6 右美托咪啶(i.v.)对大鼠翻正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2 美托咪啶急性毒性实验 | 第29-30页 |
1.3.3 右美托咪啶急性毒性实验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阿替美唑对抗右美托咪啶镇静效应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评价 | 第32-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1 动物 | 第32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32页 |
2.1.3 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2.1 ATI对抗MED及DMED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效应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2.2.2 ATI对抗DMED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效应评价模型 | 第34页 |
2.2.3 ATI对抗DMED致肌松效应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2.2.4 ATI对抗DMED致低体温效应评价模型 | 第35页 |
2.2.5 ATI对抗DMED抑制自发活动效应评价模型 | 第35-36页 |
2.2.6 ATI致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 第36页 |
2.2.7 ATI对抗DMED致低血压效应评价模型 | 第36页 |
2.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6-49页 |
2.3.1 ATI对MED诱导小鼠镇静效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2 ATI对DMED诱导小鼠镇静效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3 ATI对DMED诱导大鼠镇静效应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4 ATI对DMED致小鼠肌松效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5 ATI对DMED致小鼠低体温效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2.3.6 ATI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效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7 ATI对DMED致大鼠低血压效应的影响 | 第45页 |
2.3.8 ATI急性毒性评价 | 第45-47页 |
2.3.9 α_2-AR介导DMED镇静效应关键亚型 | 第47-49页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啶介导镇静效应的信号通路机制 | 第49-8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3.1.1 细胞及质粒 | 第49页 |
3.1.2 药品 | 第49-50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3.1.4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9页 |
3.2.1 细胞实验溶液配制 | 第51-53页 |
3.2.2 构建稳定转染α_(2A)-AR细胞株 | 第53-55页 |
3.2.3 cAMP含量检测 | 第55-57页 |
3.2.4 活细胞钙成像实验 | 第57页 |
3.2.5 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第57-58页 |
3.2.6 脑室给药后小鼠翻正反射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9-84页 |
3.3.1 G_(αi/o)-AC-cAMP-PKA通路对DMED镇静效应的影响 | 第59-64页 |
3.3.2 G_(βγ)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对DMED镇静效应的影响 | 第64-69页 |
3.3.3 G_(βγ)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影响DMED镇静效应的机制 | 第69-80页 |
3.3.3.1 α_(2A)-AR亚型稳转细胞株构建 | 第69-72页 |
3.3.3.2 G_(βγ)下游信号通路对胞内cAMP含量和[Ca~(2+)]i的影响 | 第72-74页 |
3.3.3.3 G_(βγ)下游信号通路对pERK、pCREB表达的影响 | 第74-80页 |
3.3.4 G_(αi/o)-AC-cAMP通路对pERK、pCREB表达的影响 | 第80-84页 |
讨论 | 第84-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