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态度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导论 | 第12-24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内外对态度与道德态度的研究 | 第13-18页 |
1.2.2 关于道德态度三个因素的理论 | 第18-21页 |
1.2.3 道德态度研究的不足与发展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2 道德态度的理论构建与形成 | 第24-40页 |
2.1 态度之概念 | 第24-27页 |
2.1.1 认知评价 | 第25-26页 |
2.1.2 情感反应 | 第26-27页 |
2.1.3 行为倾向 | 第27页 |
2.2 道德态度的理论构成要素 | 第27-31页 |
2.2.1 道德认知理论 | 第28页 |
2.2.2 道德情感理论 | 第28-29页 |
2.2.3 道德行为理论 | 第29-31页 |
2.3 道德态度的形成 | 第31-40页 |
2.3.1 经验学习 | 第31-33页 |
2.3.2 由知内化为行为准备 | 第33-35页 |
2.3.3 影响道德态度形成的因素 | 第35-40页 |
3 道德态度的特征、功能与效用 | 第40-54页 |
3.1 道德态度的特征 | 第40-44页 |
3.1.1 道德态度的情感性 | 第40-42页 |
3.1.2 道德态度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3.1.3 道德态度的社会性 | 第43-44页 |
3.2 道德态度的功能 | 第44-49页 |
3.2.1 道德人格的外显 | 第44-46页 |
3.2.2 道德价值观的表现 | 第46-47页 |
3.2.3 道德心理的平稳 | 第47-49页 |
3.3 道德态度的效用 | 第49-54页 |
3.3.1 道德认知的升华 | 第49-50页 |
3.3.2 道德行为的预测 | 第50-52页 |
3.3.3 道德生活的引导 | 第52-54页 |
4 常见的道德态度类型 | 第54-74页 |
4.1 积极的道德态度 | 第56-65页 |
4.1.1 道德诚信 | 第56-59页 |
4.1.2 道德仁爱 | 第59-62页 |
4.1.3 道德利他 | 第62-65页 |
4.2 消极的道德态度 | 第65-74页 |
4.2.1 道德冷漠 | 第65-68页 |
4.2.2 道德怀疑 | 第68-71页 |
4.2.3 道德自利 | 第71-74页 |
5 道德态度的测量 | 第74-90页 |
5.1 道德态度测量的可行性 | 第74-78页 |
5.1.1 科学研究方法可作为研究道德的基础 | 第75-76页 |
5.1.2 道德态度的可实证测量性 | 第76-78页 |
5.2 道德态度测量方法 | 第78-87页 |
5.2.1 量表法 | 第78-82页 |
5.2.2 自由反应法 | 第82-84页 |
5.2.3 境遇伦理学方法 | 第84-86页 |
5.2.4 生理测量法 | 第86-87页 |
5.3 避免测量偏差的方法 | 第87-90页 |
5.3.1 科学设计问题 | 第87-88页 |
5.3.2 假通道技术 | 第88页 |
5.3.3 皮电反应与肌电图 | 第88-90页 |
6 良好道德态度的培养 | 第90-108页 |
6.1 儿童期道德认知的提高 | 第94-101页 |
6.1.1 由个体经验而得的认知 | 第95-98页 |
6.1.2 奖惩机制培育道德态度 | 第98-101页 |
6.2 青年期道德态度的培养 | 第101-104页 |
6.2.1 德育机制催化道德态度 | 第101-102页 |
6.2.2 促进青年道德判断能力 | 第102-104页 |
6.3 成年后道德情境的保障 | 第104-108页 |
6.3.1 政府对积极道德态度的推崇 | 第104-106页 |
6.3.2 社会正当的道德回报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