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7-26页 |
1.1 肝细胞内HBcAg分布研究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的价值与意义 | 第17-19页 |
1.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相关性 | 第17-18页 |
1.1.2 文献中较为一致以及冲突的观点 | 第18-19页 |
1.2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及与HBcAg分布的相关性 | 第19-26页 |
1.2.1 慢性HBsAg携带者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2.2 伏邪理论是阐明慢性HBV携带的重要假说 | 第20-22页 |
1.2.3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1.2.4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应用研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第26-46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1.1 资料来源 | 第26页 |
2.1.2 病例选择 | 第26-27页 |
2.1.3 肝组织穿刺 | 第27页 |
2.1.4 肝脏病理学检查 | 第27页 |
2.1.5 HBcAg免疫组化染色 | 第27-28页 |
2.1.6 肝细胞内HBcAg表达的评价 | 第28-29页 |
2.1.7 血清学指标检测 | 第29页 |
2.1.8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9-40页 |
2.2.1 一般情况 | 第29-32页 |
2.2.2 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 第32-38页 |
2.2.3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 第38-40页 |
2.3 讨论 | 第40-46页 |
2.3.1 一种新的肝细胞内HBcAg分布分层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2.3.2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 | 第41-43页 |
2.3.3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 第43-44页 |
2.3.4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理学分级、分期的关系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中药治疗慢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评估 | 第46-59页 |
3.1 资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1.1 资料来源 | 第46页 |
3.1.2 病例入选标准 | 第46页 |
3.1.3 治疗方法 | 第46-47页 |
3.1.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7页 |
3.1.5 观察指标 | 第47页 |
3.1.6 质量控制 | 第47-48页 |
3.1.7 法规和伦理学 | 第48页 |
3.1.8 统计学处理 | 第48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48-54页 |
3.2.1 补肾法治疗前后肝细胞HBcAg分布的变化情况 | 第48-49页 |
3.2.2 补肾法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 | 第49-51页 |
3.2.3 补肾法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 | 第51-54页 |
3.2.4 补肾法治疗前后病理学指标变化情况 | 第54页 |
3.3 讨论 | 第54-59页 |
3.3.1 中医药干预慢性HBV携带者的价值 | 第54-55页 |
3.3.2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感染的疗效评价 | 第55-57页 |
3.3.3 补肾法组方的探讨 | 第57页 |
3.3.4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 | 第67-118页 |
附录1: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检测评价及其临床意义(综述) | 第67-80页 |
附录2:导致慢性HBsAg携带者肝脏病理学改变的相关因素(综述) | 第80-87页 |
附录3:本课题相关数据表格 | 第87-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